管理的一个经典定义就是通过他人把事情办成。当然,这里说的“他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机构。按照这种思路,可以说,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与挑战就是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恰当地处理部门间的关系以及组织间的关系。
广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或者其他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来维系。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与手段就是通过表白与互动进行沟通,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或者是第三方旁观者)知道自己的立场、观点、与看法,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做铺垫或者辩解,并对别人的行为有所特定的期许。
这种表白与互动,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具体表现于我们经常所说的表扬与批评。
在交往双方势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比如组织中的上级对下属,这种表扬与批评基本上是单向的表白,是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以及旁观者的宣告和昭示,表明自己对弱视者现有行为与态度的(不)满意程度以及对其未来行为与态度的预期。
在交往双方相对平等的情况下,比如一个企业的生产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这种表扬与批评通常是双方的互动,每一方都企图在互动中表白自己,并希望得到对方或者旁观者(比如CEO)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表白与互动本身,并不必然等于沟通。沟通,不仅意味着力求对方理解自己,而且意味着试图理解对方,从而达到互相理解。互动,主要目的是在于影响对方和第三方。
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表白还是互动,都可以赤裸裸地进行,或者非常含蓄地发生。不同的用法与组合,其效果可能大相径庭。
“批评别人不忘表扬自己”之恶俗与痼疾
最常见的组合,就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是表白与互动中最经常使用的伎俩。其目的不在于理解对方行为、鼓励对方改进,主要在于谴责对方、表明自己比对方高明,因而最难以使人接受,也最违背沟通的基本原则。
这种情形,不是相互沟通,而是我“沟”你“通”。无论我怎么在我们之间深掘鸿沟,你必须都得想得通。
这种作法,可以在个体之间以及多种组织层面上观察到。比如,有人说,“你看我对你多好,而你一点都不懂得珍惜,不对我好”。
有企业说:“在我们的行业里,有两类企业。一类是我们这家企业,绝对领先;另一类是所有其它企业,集体陪练”。
有国家说:“作为世界上最崇尚自由与民主的国度,我们不得不对贵国的人权与民主现状进行强烈的谴责”。
显然,无论是否自觉,采用这种表扬和盛赞自己但批评与诋毁他人的表白方式,即使真正有理,也难以从感情上使对方接受。
上述组合的一个变种,就是通过表扬第三方而打击对方。这种做法往往是将对方与另外一个通常被认为是更加优秀的第三方相比较,从而达到批评对方的目的。
这种做法,一般情况下,羞辱成分大于批评作用,炝火效果高于激励功能。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你看人家二喜子的作业多整洁,赏心悦目。再看你的作业,乱七八糟,跟鸟粪飞溅似的,你这笨蛋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呀”!这种情况下,引发的大多是被批评者对批评者的反感与厌恶,抑或对二喜子的愤恨与仇视。
也有人说:“你看人家李总,年龄比你还大呢,身体多棒,显得那么年轻。再看你,工作上比不上人家吧,身子骨也跟病秧子似的。嫁给你我算倒霉了。。。当初,多少人追我,我也纳闷儿我怎么会看上了你”?!
您看,最终还是回到自我表扬上了。结果就不用说了。
“只拿别人说事使劲狂批”之偏执与误区
不拿自己说事儿,而只管逮着对方坚决彻底、不遗余力地狂批,通常也难以奏效。比如,国外研究性大学的教授,由于受到匿名审稿制度的熏陶与历练,要对论文审阅(科研成果与贡献的最终认可程序)严格把关,因而其言辞通常批判性远远大于建设性,被拒绝的论文远远多于被接受的论文。
投稿者拿到的反馈,通常是使人扫兴,甚至懊恼。如果教授们把这种严谨认真怀疑一切的精神带到日常生活中,遇事总是先挑毛病,从否定与排除开始――这事不可能,那事没意义,等等――就会搞得家里和身边的人非常扫兴。
中国文人传统中,也有一些批评方式,曾经甚为含蓄,当下却是极端恶俗。
比如,学界经常流行着要“与某某商榷”的说法。现时所谓的商榷,不过是稍显文明的骂街,十有八九是批判。当真要说批判的时候,其实是要打倒。当要打到的时候,其实是要使其永世不得翻身了。
一厢情愿的批评,最常见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每个人都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良心的体现,真理的承载,民众的代言。
每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应该如何如何”的标尺。不管任何实际的原因导致现实状况与其“应该”的标尺不符,只要实际状况与其标尺不符,便立刻拍砖,甚至咒骂。
这种只批评别人的做法,单方面宣泄,也不是沟通。一个不能够自律自省的人,通常难以具有说服力。一个民族也是一样。必需在批评别人的同时,善于自我反省。
日本首相屡屡参拜靖国神社,我们一如既往地反对、谴责、声讨,理所应当。因为,忘记就是背叛!然而,仅此是不够的。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对那些为我们自己国家在历次战争中捐躯的烈士是否有所表示与纪念?有多少烈士陵园或者纪念场所被商贩困扰或者即将被其他商业用途挤占?第三方人士怎么看中日双方各自的做法?
理论研究与实际经验表明,只拿别人说事儿的时候,尤其是在组织中的上级对下级,最好是批评与表扬相结合,搭配进行,调剂使用。通常要先表扬,后批评,在对方企图辩解之前,极尽表扬赞赏之能事,既显得公正,也大概堵了嘴,甚至可能服了心。
在惩罚别人的时候,尤当如此。如果先批评,后表扬,有时也会奏效,但很可能会影响情绪。所谓打一巴掌揉三揉,总觉别扭。连猴子吃香蕉都喜欢朝四暮三而不是朝三暮四呢。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初衷与变异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曾经是一时的典范。不管实际动机和效果如何,进行了自我批评,再批评别人,与只批评别人或者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相比,要相对容易被接受。这种情况,类似于把互动的双方都放在了被审视的地位,比较容易制造出所谓“对事不对人”的相对客观评述的交流环境。
比如,豫剧的旦角行当,流派纷呈,兴旺发达。而其他行当,尤其是老生,则比较单调薄弱。豫剧大师陈素真晚年曾对此现象的形成与延续做过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看到京剧行当齐全、角色搭配整齐饱满,而豫剧行当失衡、旦角一枝独秀,陈素真说自己和常香玉对豫剧“有罪”。意思是指自己和常香玉等名旦早年太强胜,压了其他行当的发展。
在豫剧界有资格批评常香玉的大概也只有这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被称为豫剧皇后的陈素真。这种自责与批评倒是发人深省。
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组织中,不仅是当事人之间的表白与互动,而且通常是要“秀”给组织中的其它特定成员与群体或者整个组织看的。
因此,这种作法极具强烈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作用。可以收买人心,亦可以儆效尤。比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请自贬三级,以示勇于负责,赏罚分明。曹蒙德治军严明,下令力惩军中胆敢骚扰民众者。而蒙德自己座驾失惊践踏农户庄稼,因请自责,削发代首,警戒三军。
《打龙袍》一出戏中,因自己母后流落破瓦寒窑而不自知、不速救,宋王天子也要“画影图形”去边塞充军,并乖乖地把龙袍脱下来,让丞相包拯“打龙袍如同臣打君”。
所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天子挨打,这也不得不说是从实质上促成了一种最高形式的自我批评,虽然宋王并不情愿受罚。
当然,自我批评也可能沦为走过场,成为批评别人的序曲或者药引子。比如,某些领导爱说:“我这个人的水平不高,是个大老粗,但是,我们组织中的某些人的作法实在是太不象话了,我必须严厉地给他们敲响警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或者,某个部门经理如是说:“没错,我首先承认我们部门是很烂,但你们(或者他们)比我们更差”。这,实际上是变相表扬自己。
“表扬与自我表扬为依托”的妙用与神奇
当然,表扬的手法也很多。可以表扬自己,也可以表扬别人,还可以二者互为依托。如果不是故意的奉承或者无稽的夸张,表扬别人,总是会有出奇好的效果。
从内心里和情感上,大家都希望被别人理解,认可,表扬,没谁喜欢被批评,虽然不同的人在听到批评或表扬的时候会对其背后的蓄意和玄机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思度和揣摩。
西谚有云:如果人们闻到的是玫瑰花香,他们可能会变成园丁;如果人们嗅到的是血腥味,他们会立刻变成鲨鱼。
其实,即使是言过其实的表扬,也很少有人会觉得听着不顺溜。比如,王朔、叶京式的见人就套磁,“哟,你长这么漂亮,还让不让我们活了”?
听者可能会对无聊的搭讪者照脸上扇一把掌,但她心理还是会暗自美滋滋。
然而,大家对表扬别人往往是比较吝啬,从心理上总觉得表扬别人比较吃亏,等于给自己减分,更不用说从内心里通常觉得对方根本不值得表扬。
能把表扬与自我表扬完美地结合起来,堪称是一种境界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很多情况下,表扬别人其实是为了表扬自己,通过表扬别人而达到表扬自己的目的,通过表扬别人,诱惑或者强迫别人表扬自己。
比如,两人可以如此互相吹捧:你看你多好,事业有成,体面风光。你也不错呀,家庭和睦,安逸吉祥。于是,如沐春风,你来我往。
一个企业为了扬名,可以买断某个奖项,但又不能做得太露骨。于是,要顺便把其它真正优秀的企业也给发个奖,当托儿使,进行一番表扬,这样该企业的奖项才会显得具有较高的含金量,说明自己与最优秀的企业为伍。
学者想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办会,出书,发文章,排座次,拉上有名的学者,置自身与其中,可以貌似不露声色地自我表扬与标榜。
比如,过去就曾经流行过“我的朋友胡适”之说。能与胡博士结交,我等实非白丁俗人也。不仅如此,你表扬别人多了,别人即使不回报你的表扬,也不太好意思批评你的拙劣与不当。
“表扬别人与批评自己”之雅量与芥蒂
当然,也有的时候,人们表扬或夸奖别人,同时批评或贬损自己。这种自我批评,可以是真心实意,发自肺腑,可以是高风亮节,谦逊礼貌,也可以是虚实并进,造势扇风,还可以是言不由衷,耍弄乖巧。如果是心服口服地赞美他人,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则可能是自省自励的表现,自我改进的前兆。
比如,《杜鹃山》里,农民自卫军队长雷刚对党代表柯湘的夸赞与对自己的反省与责备。由衷地赞赏别人,自感不足,很可能更能显出自己的伟大与高尚。
比如,俄国钢琴大师李赫特,名满天下,是冷战时期少有的在西方享有盛誉的苏联与东欧集团的艺术家。然而,对名声远不如自己响亮的另一位俄国钢琴大师伯尔曼之惊人技巧,李赫特却大加颂扬,自叹弗如。
有时表扬别人,批评自己,实际上是为自己造势,为了自己的终极利益。NBA当年的篮球巨星巴克利,在公开场合,从来没有承认过有人比自己强。竞技场上,不可自伤,倒也合情合理。
但这家伙在关键时刻还是很有自知之明与惊世高招的。他在后来的自传中说,在其鼎盛时期谈判工资的时候,他坚持要求只比乔丹少要一块钱。看似自降一分,实则提高一等。分寸甚好,风度宜佳。多要一块就变味儿了。
再比如,传统名剧《打金枝》的故事。郭子仪寿辰,其七子八婿前去拜寿。唯独儿子郭暧的媳妇,自恃唐王公主、金枝玉叶,以君不拜臣为由,拒绝拜寿。
郭暧羞恼,怒打金枝。金枝上殿告状。还是唐王夫妻明戏,主动批评自家女儿不是。不但不斩郭暧,反倒加官三级。实则是倚靠郭家父子征战保国为怀罢了。
还有一种情形,属于极端虚伪。自我作践、留须拍马。比如,“万岁圣明,奴才蠢拙”,下对上的吹捧。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明显地言不由衷的抑己扬他,也可能表现为讽刺挖苦,说风凉话。
比如,人家谁谁有本事,是领导的红人,我们怎么能比呢?这种说法,其实对谁都没好处。不解决任何问题。有话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