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书山嵯峨,一眼望去便能寻见魏炜掩藏其中的过往时光。他笑称自己是个工作狂,从1990年工作到现在,从来没有真正给自己放过假。但熟悉他的人都说,其实从走出新疆开始,作为学者,无论是研究学术,还是建设学院,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因为魏炜相信,未来是创造的,不是迎接的。
魏 炜 教授
学 者
在记录北大汇丰商学院历史的《商界军校》一书中,魏炜被称为院长海闻的“左右手”。事实上,他们的相识还要感谢李飞的一次推荐。当时,与魏炜同在新疆工学院任教的李飞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西部师资培训项目。有写日记习惯的李飞,把四个月的培训课程和良好的氛围完整记录了下来,并特别推荐魏炜也去试试,“找谁做博士后导师呢?”魏炜问,“找海老师”。
“我没出过国,但要把国内最好的学校都读过来。”虽然海闻并没有在意,但初见海闻的这番表态让魏炜如今想来仍有些失礼。魏炜相信自己这股“倔犟劲儿”来自三个地方:父亲的故乡湖南、母亲的故乡江苏和自己的出生地新疆。其中,在新疆兵团的成长经历,构成了他人生的底色。
1979年到湖南长沙十五中上初中以前,魏炜一直生活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0五团。团部所在的五家渠市在乌鲁木齐以北30公里,这里也是从首府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绿色通道。莽莽戈壁滩,年均气温只有6℃到7℃。每周的半天劳动课是那个时代、那个集体最鲜明的标志。魏炜说自己对新疆印象很好,但正如所有人对家乡的情感一样,问起最想念的事物,“一下子都不太好说。”
“我从小就是‘娃娃头’。” 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学,成绩优异的魏炜一直是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即使是和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他也能处好关系。高考那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管理学专业像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的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刚刚创建,录取的学生都是尖子生。“当时有一个说法,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全校最高的。”于是,魏炜在喻家山走进了管理学的大门。
四年大学毕业,魏炜北上清华园继续自己的学业。1990年代,出国大潮风起云涌,北大清华的天之骄子们更是跃跃欲试。“在清华,你不谈出国,你就别吭气。”魏炜所在的班级也有一群“坚决的出国派”,不出去就不行。但魏炜却对出国并不敢兴趣,因为他总觉得“想干的事,好像都有机会干。”
魏炜教授的部分著作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于“愚公移山”的“全新解读”,认为愚公傻得很,不应该去挖山,而应该搬家。但魏炜认为这种想法其实是不现实的,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你搬走了,其他人呢?还是应该用心思考怎么去改变这个地方。”
毕业后,愿意“挖山”的魏炜返回距北京2400多公里的新疆,从新疆工学院讲师一直做到了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但渐渐的,一眼望穿未来的日子让魏炜觉得 “过得太顺了,没有挑战”。39岁这年,已经“不惑”的魏炜决定再“出去转一转”。
1999年,魏炜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博士,毕业前期,他想继续读博士后,但学校不同意。魏炜索性辞职,把档案户口转到了新疆人才交流中心,成为了“个体户”,从此离开了新疆。魏炜认为这是个“巧合”,因为自己当时并没有想“完全”离开。同时令他没想到的是,之后又有很多人想通过辞职的办法离开新疆大学,但学校已经不再允许。于是,魏炜成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通过辞职离开新疆大学的人。
学 院
魏炜的钱包里至今夹着一个明黄色的绢布卦签,上面写着“四方财吉但丰隆,惟有南方便赛通,春夏吉利秋冬美,洽如蛇出变成龙。” 他说自己从来不信求签算卦,除了这次。
读博士后的时候,魏炜在一家咨询公司兼职。2005年十一假期,他和同事去安徽一家公司做咨询。工作之余,对方的项目经理邀请他们到九华山游览。九华山上香火鼎盛,在一位师太的卦房前,项目经理招呼大家算上一卦。魏炜碍于面子,便有了这张上上签。摩挲着这被反复看过多次的绢布条,属蛇的魏炜说,“很有趣,也有点神。”
1990年、1996年和2000年,因为有很多同学在这工作,魏炜来过深圳几次。但是,“来了之后,觉得这个地方没什么意思。”他解释道,“因为当时来深圳的人基本上都在做两种事:一是做‘三来一补’的加工厂,二是做倒买倒卖的贸易。”“金钱挂帅”的社会风气让魏炜内心对深圳的印象不好,甚至还有点儿排斥。“我实在不喜欢这个地方。”
魏炜坦言,之所以来了这个当初“实在不喜欢”的地方,完全是因为海闻。“他问:‘深圳你去吗?’我说:‘你去哪,我去哪。’”如今回想,魏炜觉得当时“有点感应”,“我预感到海老师要说什么”。虽然平时和海闻交流的并不是很多,但魏炜相信“反正他说干这个事,我就觉得这个事值得干。”
事实上,魏炜当时对搞商学院还有一些想法,“算是未了的心愿吧”。从那以后,魏炜开始搜集全球排名前十的著名商学院和一些国内商学院基本情况,并做成标准的分析报告,用邮件发给海闻。这些邮件也成了如今已臻一流的北大汇丰商学院最初的坐标系。
每次整理“大事记”的时候,学院的工作人员总是不忘配上一张很有名的老照片:商学院旧址的宣传橱窗里,“全职教师”栏目只有魏炜一个人。很多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忍不住问魏炜,“当时是不是觉得困难很多呀!”但他的回答每次都云淡风轻,“任何困难都没有”。因为他认为,当时比较大的困难都是结构性。“比如允不允许你办?”这些东西最困难的问题海老师都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具体操作了,而“我这人还是比较能够折腾事的。”
2007年9月, 魏炜正在给北大汇丰高管071班上课
如果一定要挑一件难事出来,魏炜觉得创办EDP时算是“稍微费了点劲”,因为当时思路出了点儿偏差。在新疆工学院(后来与新疆大学合并)时,魏炜曾经办过类似的社会化的培训班,而且规模也不小,新疆大学经管学院曾经“学生有三四千,仅老师就是130多人。”循着经验,魏炜认为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决定课程的设置。但实际上,这些“看着很正确的思路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初来乍到的魏炜根本无从了解客户的需求。他也想过和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合作,但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没有资源。
“幸好当时石锐说了一句。”石锐是2005级的学生。魏炜给他们在课上讲到,一个公司发展的驱动力有三个来源:一个来源于目标使命;一个来源于自己的资源能力;还有一个来源于机会环境。“实际上,机会驱动就可以了,这不是您说的吗?”学生的反问让魏炜的思路突然“转过弯儿来”。“现在市场上有哪些培训班在做,就说明市场上有哪些需求嘛。”思路通了,一通百通。魏炜根据市场调查选择了一个很火的项目,然后组织人马,EDP就是这么做起来了。“当时也是胆子比较大”魏炜笑言。
自从2007年5月第一个班开课,魏炜就开始了每天起早贪黑的生活。宣传、招生、试讲、上课,每一项都要魏炜亲自参与。他当时一年有100多天都在上课。除了EDP,还有全日制硕士项目。现在算起来,魏炜说那时他一个人的工作量差不多相当于六七个人的。“其实,当时海老师也是这样。”魏炜对学院创建初期大干快上的气氛印象深刻。
学 术
最近七八年,春节之外的每个假期,魏炜都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朱武祥、社科院经济所的张平等六、七个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领域的教授和博士研究生一起度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每天都用半天讨论书稿,半天闲聊学术。这些书稿,便是魏炜构建“魏朱商业模式理论”大厦的“砖头”。
如今,大厦将成,就连高考时都不曾放弃读小说的魏炜如今已经很少看闲书了。商业模式的理论体系已经搭建起来,但最近还有三、四本书要出。其中两本用来补齐理论框架,一本作为教材。“这几本书出完之后,我们所有的理论框架就全了,接下来就是细节和应用上的工作了。” 从上学期开始,魏炜开始和一些年轻老师合作,把商业模式的理论用英文学术化的文章写出来。
他说这些书的内容脑子里都已经有了,只不过需要时间才能呈现出来。“虽然这个框架有点复杂,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掌握。但是,一旦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在观察管理、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一些现象时,就会觉得特别简单。”“例如在区块链技术上构建经济体,用商业模式的理论和工具就非常简单、清晰和有效”。
GE曾经对20多个国家的3000多位高管做过调查,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创新商业模式是一个公司发展的最大的动因。但另一方面,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中国企业家对某个管理理论的持续关注时间,从来没有超过三年,商业模式理论可以说是个例外。
这种现象激励和逼迫着魏炜不断思考。“理论建设是痛苦的。”魏炜坦言,这种痛苦至今已经持续了14年。最开始和魏炜一起“打地基”的是他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同学朱武祥。从发现话题到完成定义,他们就花了两年时间。
同类
- 彩虹屁,职场路上的一盏“明灯”
0评论2023-03-26
- 攻读EMBA学位班有哪些优势?
0评论2023-03-26
职场人,混得越差,越有4种表现,看看你中招没有
初入职场,我们总是斗志昂扬,希望自己能在职场上拼搏出一番天地。有些人因此风生水起,而有些人却混得越来越差。那些越混越差的职场人,一般都是有这4种表现,难怪职场没长进。1、 缺乏自律。职场上许多人胸怀壮志
0评论2021-12-15195
职场生存:三个妙招防止被领导套话
被领导套话,防不胜防。当然,如果领导想套你的话,也有相关征兆。最常见的情况:突然找你谈话。如果领导找你谈话,八九不离十是想从你这里知道些什么。可能是关于你自己的工作的,也可能是其他同事的工作。无论是哪
0评论2021-12-15212
职场佛系员工是怎么形成的?佛系真的不好么?
现在职场上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佛系,从个人感受上来讲,我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渴望进步发展的,很少有人甘愿总是别人之下,毕竟你到了一定的档次,就会收获对应的人脉资源以及物质回报,作为职场人,这不就是我们努力
0评论2021-12-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