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邮了解到,郑会颂老师1966年从南京一中高中毕业,是所谓“老三届”的最早一届中学生,跟千千万万共和国同龄人一样,到农村插队,一去就是八年。1976年,他到南京邮电学院当了工人,直至恢复高考才进入当时南邮的电信工程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后来根据中法邮电教育交流计划,考取了法国国立电信学院系统和网络系,并取得了硕士学位。
这以后他谢绝了导师读博士的挽留,服从学校当时学科建设的需要,回南邮到管理工程系工作,从讲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系副主任一路走来。在学校升格为南京邮电大学的时候,他已经是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副院长了。到2012年他65岁生日过后,光荣退休。
小邮想让他讲讲他的故事,特别是他和南邮的故事。他说,“可以讲的故事很多,一辈子有那么长呢。”“那就先讲讲您对海外求学怎么看吧,您为什么放弃了博士奖学金而回来呢?“他笑着说,“父母在,不远游。我母亲病了,家人还瞒着我。”这是他选择回国的主要原因。他还说,“海外,当然应当去看看,但终究是中国人,还是要回来的。就像我的父母亲一样。”
说起来,郑老师一家是三代海归、三代教授了。郑会颂老师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感召,毅然决然抛弃了海外航空公司工程师的工作,跟他母亲一起带着蹒跚学步的他和咿呀学语的弟弟,成了共和国第一批早期归国专家、教授。而郑老师的女儿也是在海外读完博士以后回到了原来的学校,现在不到40岁,已经当上了教授、博导。
其实,郑老师的家族中,有不少海外求学回国效力的榜样,他母亲的爷爷就是清朝的留学童子之一,一个叔叔还是庚子赔款留学生、与钱三强一条船出国与钱学森同批归来的科学家。
他想对有出国意向的同学说,“应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合适的选择,适不适合才是最重要的。国外的风物人情自是与国内有所不同,但是国内也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一定要考虑国家的需要和自己的关系。其实无论出国与否,学习才是最根本的目标,是否适合自身发展也是其中应当考虑的一个方面。出国留学其实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对学术的追求才是学者的本质职责。”比如,他曾给在上小学的女儿念睡前故事——《我的一家》,讲述着共产党人欧阳梅生一家的革命故事。他一直建议女儿学习方向和研究领域与国家发展保持一致。
活到老,学到老,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贯彻了他的学习生涯。
在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大部分中学生外语课学的俄语。数十载春秋过去,小邮的爷爷奶奶能说的俄语也只剩“同志们好”这一句而已。而郑老师张口就来的俄语,其流利程度狠狠地惊艳了小邮。但是,郑会颂老师说,要与时俱进,客观上,英语逐渐成为与国外交流的主要工具。在插队的日子里,他就看到了这一点,那时跑十来里路向原来学英语的同学请教发音是经常的事。郑老师工作后去法国交流学习,法语的学习也是从零开始慢慢摸索练习,到逐渐克服语言障碍,一步一步学出来的。
他感慨地说,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真好。他在插队时,一天艰苦的劳动下来,晚上常常点上煤油灯,如饥似渴地学外语、学高等数学、学机械制图、学晶体管电路。学问在自己身上是谁也剥夺不了的。
郑会颂老师在从业的几十年中开过很多课,几乎是五年开一门新课。许多课程并不是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已经学了的。对于大学老师来讲,边学边教应当是常态,搞科研和教新课或者新的课程内容是大学老师前进的必由之路。
比如,为了教授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在学校和系部领导的支持下,他参与和带领团队完成了许多省市邮电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项目,并且还邀请有专长的其他系部老师来给本系学生授课。他自己会尽量抽时间坐在教室后面听课,边听边学。
现在,在一代一代教师的努力下,这个专业已经构建了完备良好的知识体系。
老友当歌如少年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郑会颂老师也诗意人生且歌且行,他说这叫“老有所乐”。在南邮退休教师艺术团中,他参与了男声小合唱的训练和演出,唱响专属于这一辈“老南邮”的乐章。
“我们两周活动一次,学新歌、背歌词、练和声,这都很难的。遇到学校各类活动有演出任务时还要加班呢。”七十多岁的郑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仍带着少年的意气风发,还有一本正经的“傲娇”。
郑会颂老师退休时,恰逢老一代督导组老师年逾七十即将卸任,郑老师就被杨校长聘任为新一任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这一干就又是六七年时光,因为年龄关系,郑老师也即将卸任这个督导组长的职务了,学校征求了他的意见,下一步有可能聘任他担任研究生督导工作。这对他又是一个新的工作挑战。关于督导工作,郑老师讲了很多的心里话,由于篇幅问题,小邮选择另开章节专门由郑老师解密南邮“神秘的”教师督导团工作。
郑会颂老师也感叹道,南邮最近发展很快,并不是靠老教师,实际上是靠新进来的青年教师。是这些新鲜的血液让南邮越走越好,走向双一流,走向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