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士康的历史发展来看,一路上的成长也极富传奇色彩,郭台铭最初创业时创办的是塑料加工工厂,之后在黑白电视市场需求旺盛的推动下,开始生产黑白电视的选台按钮,正是凭借于此鸿海塑料厂的收益规模有所增加,到了1970年,郭台铭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通过购买日本模具设备,夯实发展基础。随后便是个人电脑时代到来,郭台铭带领富士康再一次抓住机会,凭借已经较为成熟的技术逐渐形成量大价低的产品生产优势。
到了1985年,郭台铭逐渐跳出台湾市场这一圈子,开始走向海外市场并打出富士康这一招牌,人们熟悉的企业富士康自此建立。很多人在思考郭台铭在成立富士康之后究竟为这一企业带来了什么,我们从富士康经历的两件事便可看出不少。
2015年,有台媒故意抹黑富士康,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现场发飙,痛斥造谣媒体,同时表示富士康的生产质量不输英国。同年7月,周玉蔻指郭台铭捐款3亿台币作为政治献金,郭台铭不满亲自到法院展开对峙,最终挽回名誉。这两件事在当时也引起激烈反响,声援郭台铭以及富士康的人并非少数。在不少人看来,郭台铭比较爱惜羽毛,凡是有损富士康荣誉的评论都会及时作出回应指正,从这些也不难看出郭台铭对于富士康的心血。
近段时间,微软起诉富士康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微软方面的理由是富士康没有及时支付专利费用,这一理由算是去年冬天微软要向安卓厂商收取专利费用事件的扩大。郭台铭随即在Facebook中作出回应,表示微软这样的做法是趁火打劫,而且这样片面的针对某一家企业就是在挑软柿子捏。除此之外,郭台铭表示微软这样的做法有些不思进取,沉浸在PC时代依然无法自拔,有媒体做出对比,富士康此前收购了日本夏普66%的股权成为新东家,正反映出富士康对于今后发展的一种思考,不得不说,郭台铭在这一决策当中的主导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