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口译专业易伟“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今年3月,法语口译专业研究生易伟正式接到商务部的录用通知。回首过往,一路走来,一路荆棘,一路收获。
基于对法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对成为推进中法交流一份子的期待,六年前,易伟选择了法语专业。本科毕业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语能力和增进与外国友人的直接沟通,他考上了我校法语口译专业的研究生。
谈起在广外学习期间最令他难忘的事,易伟首先想到的是去年六月份在我校举办的第八届中法跨文化研讨会。易伟告诉记者,为完成学校交给的翻译任务,法语口译的全体师生倾尽全力,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做准备。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泡’在同传间,为了每一次训练,我们都会在网上查询大量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多地找到将会用到的专业词汇,大量阅读材料,熟悉发言人的成果。为了熟悉讲话人的声音,我们还会反复听发言人的其他发言。正是凭借着这种孜孜不倦、坚韧打磨的精神,会议召开前,我们的同传水平已基本达到职业同传水平,最后较好地完成了会议现场的同声传译任务。”
易伟向记者讲述了在会议结束的那一刻,他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尽管已过去很久,记者仍能从他的表述中感受到奋斗之后收获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也让他更加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易伟回忆说,在学习口译的初期,他也曾感到过迷茫,为了自己的听力水平及口译水平,刚开始他听听力、做练习,埋头苦练,但效果有限。真正让自己的口译水平获得很大提升的是短期高强度的实践。在一次陪同翻译十天的任务中,易伟尝试在实战中大胆开口,迅速适应新环境,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并把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拿到课堂的训练中去完善,形成“校园学习—实践—校园学习”的螺旋提升口译水平的循环。结束任务后,他感觉自己的听力和口译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从准备考试到收到商务部的拟录用通知,易伟这一路走得并不轻松。去年夏天,结合个人意向和国家需求,易伟决定报考商务部。从8月底到12月初的备考阶段,他要兼顾备考和课程学习、期末考试、毕业论文,时间非常紧张,为了能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积极地做准备,他在那段时间基本是六点起床十二点休息。虽然很辛苦,但是奋斗的过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拿到商务部录用通知的那一刻,易伟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谈及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易伟说,“我想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与大家共勉: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把握青春,不负韶华,在最好的年华用奋斗成就更好的自己。”
日语专业蔡湘鑫“坚持不懈让我用过程赢得结果”
即将到新华社工作的蔡湘鑫在被问到如何用一个词总结自己和自己的大学生活时,他斟酌了一番之后告诉记者:“我认为是坚持。”记得刚到大学时,与高中就学习了日语或者对语言更敏感的同学相比,蔡湘鑫遇到了不少不困难。但是,他从最初的音节音标开始学起,坚持不懈,不断超越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转化为上课时回答问题的流畅自如和逐渐提升的学习成绩,这也让他更有学习的动力。
蔡湘鑫认为, 不断变优秀的上进心对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N1是必须考取的证书,而我校日语系的学生通常会在大三考这个证书,蔡湘鑫决定给自己定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那就是在大二的暑假,比别人领先一步把N1证书拿到手。明确了目标之后,他学习起来比以前更有动力和方向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蔡湘鑫明确了自己在语感和听力上的薄弱,于是每天都起早去教室,强迫自己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在备考N1的几个月前, 他把历年的真题听力都存在mp3里,每天闲下来就一遍又一遍地听,并花时间把喜欢的日剧台词听写下来。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大二暑假,蔡湘鑫如愿通过了N1考试,阅读部分获得满分,这个结果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也让他对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
谈及大学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蔡湘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大三暑假到日本总部公司研修的经历对他来说影响很大。“这是我第一次去日本,也实现了我选择日语专业以来的愿望。”公司总部坐落在日本横滨,蔡湘鑫每天都在不同的部门研修学习,或到工厂的车间参观,这让他对日企的运作模式和工作作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和不同的人接触中也让他的外语沟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研修之余,他利用空闲时间穿行于横滨的大街小巷,近距离观察日本人生活的不同侧面,感受日本文化。
毕业之际,回想起四年来走过的路,蔡湘鑫最想对师弟师妹们说的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打有准备的仗,面对不断处于变化中的外部世界,只有时刻准备着,才能在挑战来临时有所回应。不要对结果感到焦虑,你只需努力,接下来的交给时间。
马来语专业马翀“我的职业规划与国家的前进之路息息相关”
“我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前进之路息息相关。”即将到外交部工作的马来语专业的马翀笃定地向记者说道。
回忆的时钟定格到了四年前的那个闷热的夏季,高考后准备填志愿的时候,马翀非常有主见地选择了马来语专业。谈起当初的考虑,他说:“面对着马来语这个新兴学科,我首先想到的并非诸如学习难度等问题,而是马来语这一门语言所对应的国家——马来西亚对我国的重要战略意义。马来西亚扼守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处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的重要战略位置。为增强中马两国人民商贸往来,未来,两国对精通马来语人才的需求也一定十分可观。”
为更好地选拔人才,外交部每年都会组织外交人才选拔考试,从部分重点院校的非毕业班学生中选拔一定数量综合素质好、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定向培养,马翀就是其中之一。大二时,马翀被确定为外交部定向培养人选。回忆起这段选拔的经历,他对记者说:“大二暑假,当得到外交部干部司的录取结果最终确认时,我觉得一切都不可思议,它唤醒了埋藏于内心深处的蛰伏已久的愿望。”
大一入学时,老师们就告诉马翀他们未来有可能的职业选择,其中有一条道路就是在我国主管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外交部工作,点燃了马翀想要去外交部工作的萌芽的火种。那时的马翀还不够有自信,他觉得这份神圣的工作貌似与他无关,他觉得,需要很强的实力和勇气才能脱颖而出,进入外交部工作。马翀知道,如果真的想要为这个梦想奋斗,他需要为之付出不分昼夜的劳作才尚有机会实现。能实现这个梦想吗?马翀的心里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
为了实现梦想,大学期间,马翀尝试了他能做的一切努力:平衡学习跟社团的时间分配,将更多心思放在学习上;坚持每个学年都做实习,增长自己的见识与处事能力;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终,马翀将自己最开始2字开头的绩点最终定格到了约3.4左右,这也使他有机会能前往北京参加外交部定向培养人才的遴选,并最终抓住机会,成功入选。
谈到外交部的为期近3个月的选拔考试的过程时,马翀向记者谈到:“在我看来,外交部选拔的标准是专业性与全面性的结合,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政治敏感性的要求较高。”为此,他经常花时间去阅读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文章,了解中国时政术语在马来语里对应的翻译,以确保他能在笔试中能自如地应对,也让他有底气在面对众多清北、北外的优秀学子时,仍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完成所有未知的挑战。
作为广外首届马来语在外交部的“大朋友”,马翀说,他将不辱使命,贯彻“忠诚、使命、奉献”的外交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将所学用于工作,努力为中马沟通合作及“一带一路”愿景的实现做出自己的努力。“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学有所成,将个人的职业道路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过有价值的无憾的人生。我在外交部等你们。”马翀在采访的最后微笑着说。
老挝语专业许浩林“我愿意做讲好中国故事的交流使者”
许浩林是我校老挝语专业的学生,即将到中联部工作。回忆四年的学习生涯,许浩林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当我在中国留学生毕业晚会上我用中老双语自豪地介绍道‘我是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老挝语系的许浩林’时,我觉得无比地骄傲。这一刻,我觉得我和广外连在一起,为母校增光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许浩林大三赴老挝做交换学习,是老挝中国留学生会会长,曾获得老挝国立大学留学生演讲比赛第一名,并在习近平总书记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作为留学生代表接受接见。他说:“总书记殷殷叮嘱我们留学生认真学习、日后为中老两国交流合作贡献力量的话语至今仍萦绕耳边,让我倍感温暖与鼓舞。我愿意做讲好中国故事的交流使者,为母校争光。”
对于许浩林来说,从2018年9月15日收到中联部的翻译水平测试通知到2019年5月29日中联部2019年拟录用公务员名单公示间的275个日日夜夜,每天都记印着他奋斗的足迹。在这期间,除了备考公共科目笔试、专业水平测试、前前后后五次进京参加选拔、体检和考核之外,其余的便是漫长的等待,这其中还穿插了大四并不轻松的课程、研究生初试和论文写作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他统筹兼顾各项任务,以达成目标完成最大化的能力。
当面临选择时的迷茫和等待结果的不安时,他会征求老挝语系老师们的意见:“老师相信你的实力,将来定能大有作为。”是他们的循循善诱和殷切鼓励打消他的疑虑,给了他充分的信心,让他在往前迈进的每一步都更加坚定。许浩林很感谢老师的培养和鼓励,他说:“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老师鼓励和同学的陪伴下坚持到了最后,我坚信,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奉献国家的同时自身也得到长足进步。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在外事外交工作中干出成绩,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对老挝语系老师和广外这座培养了我的象牙塔的最好报答!”
最后,许浩林想和师弟师妹分享自己在语言学习上的“七字箴言”——“胆大心细脸皮厚”,不论是学习哪一语种。“胆大”即敢于去和母语者交流,多和外教打交道;“心细”即踏实学好老师传授的知识,细心积累,及时巩固;“脸皮厚”则告诉我们在现阶段不要害怕犯错误,因为在学校犯错的成本远远小于在未来职场上犯错误所付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