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很多决定和行为决定于人的心态。做为企业,培养员工正确心态,企业也应该有正确的心态来培养员工。有管理专家认为,人才是评量公司优劣的标准。一间公司有什么样的管理者,什么样的管理干部,什么样的员工,足以决定一间公司的成与败。许多企业一时的成功,或者是全赖老板的能力和优秀的产品,但一些老板只是把员工当作生产工具,如果项目完成,或者员工表现不佳则随时撤换,当然也忽视了培训的需要。这样的企业,在经济蓬勃时,有才能的员工会拂袖而去,而当经济衰退,只有一群无能、毫无竞争力的员工留下来,企业还有前途可言吗?这也正是不少传统型企业和家族企业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很多it公司面临的问题。
其实,在一个企业里,上司和下属最大的分别是什么?薪水、权力或者职衔?都不是,答案是心态。经理人有多大权?早上来晚了也不用着急赶路,自己在卡上签个字,表示因公来晚就ok了。普通员工可就惨了,为了不迟到,起早、快跑、甚至打的,心急火燎,狼狈不堪,没来晚还好,就怕如此折腾后,仍然迟到,也只能自认倒霉!年底绩效考核和员工满意度评价,自然主要由各位经理来评分划勾,此时的经理们则有予取予夺一般的生杀大权,处理一两个平时不怎么顺眼的员工,可谓易如反掌。又比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指使正在工作的员工“给我倒杯水”!“把那东西给我拿来”,“你的建议我不能接受,照我的话去做!”,又比如,“算了吧,你这个想法太幼稚了,好好跟我学吧。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这其实不是权力的卖弄,而是一种心态的作祟。
特权一般表现为经理们高高在上的心态。大凡有一定权力的人多少都有这种心态:我是这中间最好的,我的话就如同命令一般不可改变,下属必须无条件服从,我应该有某些特权,我可以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有了这些想法,平常工作中自然就会不知不觉显露出来。
人都是渴望被尊重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生活中没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也就不太善于尊重别人。更糟的是,自尊心差的人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往往易变得武断、急躁和出言不逊,如果经理人对员工充满恶意、瞧不起或缺乏尊重,就别指望员工创造出卓尔不凡的业绩。管理素质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成效和生活质量。管理素质的重要指标就是心态素质。
有一个故事,有一天,老板和两名员工一起下班,看见一名小孩坐在人行道上放声大哭,老板若无其事地走过,两名员工却走向小孩想安慰他,最后小孩的母亲走过来将他接回去,并向两名员工致歉。老板并非冷漠无情,而是他看穿了小孩耍赖的目的,是要引起途人的注意,令母亲感到尴尬为难。两位员工主动慰问,因他们认为小孩是需要帮助的弱者,他们低估了小孩的智慧,结果中了小孩的诡计,令小孩母亲屈服,被迫走回来接他。小孩最终成了胜利者,两名员工只是他的棋子。
这个故事,可以反映上司和下属在心态上的分别。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上司就应尝试改变员工的心态。大多数员工(尤其是年轻的)都有“净赚薪水”的心态,认为“你给多少钱,我就出几分力”是理所当然、各不拖欠,这是因为他们涉世未深,未能看到事业前景,所以才以金钱来衡量工作价值。上司可以尝试下放权力,从旁指导员工负责很重要的工作,让他们从工作中学习,也有机会了解上司的难处,员工得到金钱以外的报酬,投入感自然越大。否则,有些人工作了十几二十年,依然抱着净赚薪水的心态,拒绝接受新事物,职务原地踏步。
管理者要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谦虚为怀,多方调节好心态,多信任下属,必须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一切。建议经理人多和业内同行和员工沟通,每一次的沟通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而且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和关系。沟通并非“独角戏”,而是“交际舞”,需要双方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求主管能够循循善诱,让员工打开心扉,畅谈工作中和思想上的问题和建议,另一方面,也要求员工能够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不少经理不善于沟通或者不屑于沟通,其实有效和及时的沟通不仅能解决许多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问题,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形成和谐的团队。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管理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管理好工作,才能成为事业有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