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何中美能够“签约”?如何看待中美贸易间典型议题?特朗普是谈判专家吗?谈判协议会长期有效吗?如果协议可能被撕毁,为什么还要谈?中国企业家关心中美贸易摩擦的“正确姿势”应是什么?......
大国关系盘根错节,唯有抽丝剥茧,方能认清其本质。近日,马力教授将通过系列文章剖析中美贸易摩擦,揭开掩埋在谈判“冰山”下的真相。本期,马力教授将带大家从中美贸易间的典型议题看双方谈判的互利共赢。
马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
高层管理教育中心主任
【中国CEO】2020春季班学术主任
豆腐脑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小吃,汉朝时就在民间流传开来。除了豆腐脑之外,豆油、豆腐、豆酱、腐竹等各种各样的大豆制品都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大豆不仅在国民消费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它还成为了中美贸易摩擦间非常关键的议题。从它静态与动态的过程,可以看到中美贸易是一定可以实现双赢的。
消费持续增加,进口是大豆主要来源
中美为什么会达成协议?
很简单,经济高度融合。
中美经济的互补性非常强,强到谁也离不开谁,双方互为重要的货物贸易伙伴。
在2018年贸易摩擦之前,2017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了5837亿美元,是1979年建交时的233倍。其中,美国大豆出口的62%都销到了中国市场。
据统计,2017年中国共消费大豆1.1亿吨,位居世界首位。如果按照14亿人口计算,2017年中国人均消费大豆100多斤。
在这样庞大的大豆消费中,豆芽、豆腐、盐水毛豆等直接被人吃掉的只是九牛一毛,更多的大豆通过间接的方式被消耗掉,猪、鸡等动物饲料的主要成分豆粕就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将会持续提高,所以长远来看中国的大豆消费仍将继续增加。
然而在2017年消耗的1.1亿吨大豆中,中国自产大豆仅有0.16亿吨,其余份额均依赖进口。
纵观2010年到2017年国内大豆消费情况,国内大豆产量没有明显增长,进口大豆总量则在不断提升。
来自美国和巴西的大豆占据了主要进口份额。
在2017年进口的9553万吨大豆中,美国占3258万吨,巴西占5093万吨;中美贸易摩擦后,中国逐步停止从美国进口大豆,2018年来自美国的大豆仅有1664万吨,来自巴西的大豆则增长到6608万吨。
由此可见,中国对大豆的需求不会因为中美贸易摩擦而减少,巨大的产能缺口也无法通过不吃、不用的办法来解决。
多种条件限制,大豆供给依然依赖进口
在进口受阻的情况下,中国能否通过提升大豆产能来解决消费需求?
答案是否定的。
国内大豆产量要提升,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一是成本差距明显。
中国拥有20.24亿亩耕地,比美国的23.66亿亩略少,但整体上处于同一水平,然而中国的农业自动化进程,特别是大豆种植自动化水平尚不足够,又因土壤、种子、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美国大豆的单位面积产能是中国的1.49倍,生产成本差距较大。
同时,国内许多省份都面临着人口外流、无人耕种的问题,闲置的土地几经流转最终到种粮大户手中,造成大豆种植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都远高于美国。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和美国每公斤大豆的生产成本分别是228.21元和112.24元,售价则是219.41元和117.48元。
显然,从美国进口大豆才是能够双赢的策略。
二是粮食供应限制。
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这就意味着同样面积的耕地,在中国需要养活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以上。中国豆类的单位产能是1882公斤/公顷,而稻谷和小麦则分别是7027公斤/公顷和5416公斤/公顷,为大豆的3.73和2.88倍。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是6.58亿吨,其中谷物占6.10亿吨,是中国人民绝对的“主粮”。
在耕地面积确定的情况下,中国要增加一亿吨大豆产量,势必会造成3.7亿吨稻谷或2.9亿吨小麦减产。
因此,为了保证主粮的自给自足,大豆必须进口。从国家层面来衡量,恢复和发展大豆生产是必要的,但大豆市场的供给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
开展大豆贸易,促进双方利益共赢
中美贸易摩擦后,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不断增长,看似弥补了大豆进口缺口,但实际上却造成了中国和美国双输、巴西获益的结果:
对比大豆到岸价格可以看出,来自巴西的大豆价格比美国更高,中国进口大豆的成本增加;对美国来说,来自中国的大豆进口数量大幅下降,种植大豆的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在整个过程中,唯有巴西获益,中美双方两败俱伤。
综合多方因素,可以得出结论:
美国大豆产量巨大,需要通过出口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中国对大豆需求旺盛,且无法通过本土种植满足需求,必须依赖进口;同时,美国种植大豆的成本仅是中国的一半,而中国则无法从美国之外的国家购买到足量、便宜的大豆。中美双方在价格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进行大豆贸易,双方均能获益,这就是谈判中所谓的“匹配性议题”。
大豆进口仅仅是中美经济关系中典型的议题之一,但从这个问题却可以看出,中美经济之间是紧密联系、高度融合的,“脱钩”将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谈判的本质是为双方争取利益,因此,中美贸易谈判终将引导双方走向互利共赢。
马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高层管理教育中心主任。他在华盛顿大学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专长为跨国谈判、参与式管理等,曾在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Leadership Quarterly, Human Relation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以及 《心理学报》、《管理世界》、《经济科学》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马力教授是北大光华高层管理教育中心【中国CEO】项目2020年春季班学术主任,并为项目教授商务谈判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