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BA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中国制造,仍然不可替代

   2020-10-30 1320
导读

中国制造由来已久。外商直接投资于1979年开始进入中国,到2002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与此

 “中国制造”由来已久。
 
外商直接投资于1979年开始进入中国,到2002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与此同时,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这也助力中国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近两年,受中美贸易摩擦、成本上涨等因素,许多企业选择了“中国+1”战略,既保留中国工厂以服务国内市场,并在其他亚洲国家设立工厂,用于服务国际市场。在此影响下,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会动摇吗?
 
为何将工厂迁离中国?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崛起,以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率在世界商品制造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如今的制造业大国。但是,贸易关税、工人工资上涨、新冠肺炎等因素正在促使一些跨国企业考虑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以减少对中国制造商的依赖。目前看,供应链多元化的最大受益者似乎是东南亚。
 
讽刺的是,在中国崛起之前,正是东南亚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部分的海外制造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都是国际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
 
“随着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许多制造企业已经计划或至少已经将部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其他亚洲国家。”香港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高级经济学家胡东安(Tommy Wu)说道,“中美在贸易和技术问题上的紧张关系,以及最近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都促使企业更加坚定这一做法。”
 
据《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n Review)报道,为了避免美国自2017年以来对价值逾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25%的高贸易关税,2019年,苹果和任天堂在内的50多家跨国公司将生产业务移出了中国。
 
《日经亚洲评论》称,苹果呼吁主要供应商考虑将15%-30%的iPhone生产业务迁出中国,而其颇受欢迎的AirPods已经开始在越南试生产。
 
美国个人电脑制造商惠普和戴尔也在考虑将其在中国30%的笔记本电脑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和其他地区,此外,亚马逊、谷歌、微软、任天堂和索尼都计划转移其部分产品。
 
美国商会2019年5月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250家受访的企业中,约40%的企业表示“正在考虑或已经将制造设施迁往中国境外”。
 
不仅仅是外国公司在重新考虑自己的制造基地——中国制造商也是转移趋势的一部分。中国电子公司TCL将把电视机生产线转移到越南,轮胎制造商赛轮轮胎则正在将生产线迁至泰国。
 
这一趋势以及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2019年前5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同比下降12%,而印度、台湾和越南对美国的出口额实现了两位数增长。随着新供应链的建立,印度、马来西亚和越南对美出口均出现大幅增长。2019年,越南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增长了29%。
 
许多企业对中美之间可能出现的长期争端感到担忧,因此选择了“中国+1”战略,保留中国工厂以服务国内市场,并在其他地区设立工厂,用于服务国际市场。“新冠病毒危机和贸易战冲击暴露了这种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跨国公司试图在亚洲其他地区建立替代生产基地,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实际垄断地位开始削弱。”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全球贸易首席分析师马志昂(Nick Marro)表示。
 
图:已经或计划将部分业务迁出中国的美国商会成员(纵轴:年份;横轴:企业数目)
 
 
 
资料来源: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美国商会
 
企业寻求转移生产线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关税以及中国被普遍视为限制性商业环境等。此外,新冠病毒危机也揭示了过度依赖单一制造基地的危险。
 
马志昂说,劳动力成本上涨是主要原因。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中国工厂的工人工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目前的平均工资是印度的5倍,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与葡萄牙和南非水平相当。
 
《红色资本》(Red Capitalism)合著者弗雷泽•豪伊(Fraser Howie)强调,现在对中国的过度依赖被视为企业将面临的一种风险。“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对中国的依赖可能成为一种负担,而病毒的爆发只会加剧这种趋势。”豪伊说,“贸易战和美国的脱钩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但中国作为一系列战略产业的唯一或主要来源,现已被认为是一个安全问题。”
 
对于希望实现供应链多元化的企业来说,有几个选项可供选择,包括将生产线转移到墨西哥和东欧,甚至转移回本国市场。但由于东南亚毗邻中国,那里有更廉价的劳动力,对商业的干预更少,而且文化相似,所以这似乎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选项。
 
东南亚的优势和不足
 
尽管整个东南亚都将从这种转变中受益,但越南处于领先地位,并正在成为许多电气和电子设备制造商的基地。越南具有物流优势,因为它与中国接壤,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降低了64%,而且拥有生产与中国相似的产品的专业技能。
 
马来西亚和泰国也可能是生产线转移的竞争者。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的研究显示,泰国也出口类似产品,工资水平比中国低25%,而且泰国的政策更利于投资者投资。尽管如此,泰国令人担忧的是政治的稳定性,即使选举刚结束不久。而马来西亚拥有相对稳定的法律和政策结构,对外国投资者很有吸引力。
 
“相比之下,像印度尼西亚和印度这样的地方,监管分散,国内利益根深蒂固,繁文缛节严重,它们的潜力相对有限。”马志昂说。
 
图:关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200家制造商的调查:迁离中国后,选择去哪里
 
 
 
资料来源:渣打银行研究报告
 
分析人士表示,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这些国家将在不同程度上顺势而行,而东南亚本身的局势就是一个好坏参半且复杂的问题。外国投资者在一些地区遇到了困难,特别是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
 
近年来,柬埔寨的工人抗议和罢工盛行,劳动生产率仅为中国的60%左右。柬埔寨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目前最低工资已超过孟加拉国、印度、老挝和缅甸。
 
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的印尼也存在问题,其限制性的外国投资政策、高税收水平和跨越辽阔群岛的地理分布,都不利于吸引投资。
 
 
 
东南亚供应链分布图
 
总体而言,马志昂谈到了东南亚供应链多元化的积极意义,外资投资必然带来资本和技术的转移。但他也强调了可能存在的问题。
 
“然而,这并非没有风险。除了对中外企业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的担忧之外,我们也看到了某些情况下外交方面的动向。”他说道,“例如,美国现在更加关注其与越南的贸易关系,但因为许多来自中国的货物很可能被非法转经越南,以逃避美国的关税,因此不得不增强对美越贸易的审查力度。”
 
没有完美的选项,中国仍然不可替代
 
东南亚面临自身的挑战,中国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至少目前如此。凭借其发达的物流网络、优越的供应链生态系统、熟练的劳动力和高效率,中国无疑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胡东安说,中国已经从新冠病毒危机中复苏,而许多东南亚国家缺乏基础设施和带宽,因此无法与中国这样的老牌竞争者竞争。胡东安表示,“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工艺工程师数量、基础设施以及复杂完整的国内供应链都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无法比拟的。”
 
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前,中国政府就面临着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压力。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政府向外国企业提供了特殊的福利和优惠政策,希望新的优势能够超过外企想要离开中国的理由。2019年6月,中国宣布将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5%,达到约707亿美元。
 
荷兰合作银行称,人们担心中国产能的向外转移将增加中国的失业率,降低国内消费能力。而讽刺的是,如果中国想要提升价值链,生产更多高科技产品,它就必须要外国投资和更开放的贸易。
 
同时,专家表示,尽管生产转移给中国带来的不利之处显而易见,但这种影响不会太严重,因为许多企业仍将在中国设立生产线,服务中国国内市场。“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市场的兴趣将持续,”马志昂说。“更大的风险在于,中国自身的FDI政策框架的改革是否会停滞,并阻碍这种投资的继续。”他补充道,中国仍将是该地区的重量级经济体。
 
亚洲研究机构湄公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Menghour Lim同意马志昂的观点,即制造业的转移不会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他表示,“尽管一些企业正计划搬迁,但由于当今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这并不会影响到大部分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也正在推动双边经济合作,例如,通过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他们的贸易和投资。
 
Lim和豪伊都认为东盟和中国之间的长期供应链关系可能是一种共生关系。“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将相互依赖,推动各自的经济发展,”Lim说,“作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将把供应链引向东南亚。有证据表明,虽然爆发了新冠病毒疫情,从中国到东南亚的供应链受到影响,速度放缓,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豪伊表示,“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可能将变得更加平衡。中国仍将是一个庞大的进口经济体,但制造业将从中国转移,中国的制造业则将更多地面向本地市场。”
 
制造业转移所涉及的问题在融资、物流和建筑方面都是巨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不太复杂的产品或生产工艺的迁移,而复杂的产品或生产流程的转移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胡东安说,“此外,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的生产转向国内销售,而其他地方的生产则转向国际市场。”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ineseemba.cn/news/show.php?itemid=10434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金秋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6041510号-4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