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BA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复旦EMBA人文讲座:葛剑雄谈科学、人文、信仰

   2021-12-17 1440
导读

未来已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日新月异地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在科技引领社会的新时代,现代科学与传统人文、信仰有何关系并交互影响?个体生命又将何去何从并

未来已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日新月异地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在科技引领社会的新时代,现代科学与传统人文、信仰有何关系并交互影响?个体生命又将何去何从并有所作为?




11月24日,著名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老师应邀做客复旦大学EMBA人文复旦讲座,以《科学、人文、信仰》为主题,与复旦EMBA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葛剑雄教授是“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在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等领域均有研究,其代表作《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等都广受关注。 他还曾先后参加“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走进非洲”、“重走玄奘路”等科考活动,足迹踏遍七大洲。


结合自身丰富经历与深厚学识,葛教授谈到他近几年一直在思考科学与人文对世界、对中国、对个人会产生何种影响。他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有其规律,既然为人服务、为人所用,它就离不开人类社会,离不开人文,而人文最高的境界是信仰。科学与人文都有其自身局限性,不能脱离人本身孤立存在。如今科学技术已经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当代人需要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


以下节选自讲座实录:


人是主体,科学离不开人文




我近几年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科学、人文究竟对世界、对中国、对个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我当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时候,深圳一家公司说要送自助借书机给复旦,我没有马上接受。主要的问题是我认为没有必要为社会提供24小时的借书服务。我当馆长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规定复旦大学图书馆节假日闭馆,我希望同学们、科研人员与老师都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如有特殊情况,我们也有对应方法:网络资源24小时开放,紧急情况可拨打热线电话、提前联系等。另外,我要对纳税人的资源负责。不是什么东西效率高、提供服务的时间长就真正符合人的需求。


我们实际上试用了自助借书机,但机器不稳定,而且没必要把人能够完成的事情交给机器人做,传统图书馆仍有存在必要。科学技术本身有其规律,既然为人服务、为人所用,它就离不开人类社会,离不开人文。


现在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环节上已经没什么困难了。原来的设想很复杂,在路上装很多传感器,通过雷达测距判断路况,改造道路的成本很大。现在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卫星进行GPS定位来控制距离。新的问题在于技术的推广会造成司机失业,这是社会问题,与科学或技术本身无关。实际上人类社会跟自然界有着很大区别,无论是科学、社会、人文还是信仰,它都必然离不开人本身这个主体。


如果今后能制造出人工智能,它能够拥有人一样的思维方式,甚至可以像人一样制造生命,那科学与人文的界限是否还存在?就像大家关注的AlphaGo,它已经可以战胜顶级棋手,甚至有学习和纠错能力。在我看来,目前人工智能仍处在物理阶段,没到化学阶段或生物阶段。


AlphaGo的能力不在于其思想,而是学习、计算的能力。我们的电脑技术再强大,到现在还是物理阶段,没有到化学阶段,人类设计的东西还未能自动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更没到生物阶段,很多生理现象问题人类无法用现有科学进行解释。真正人工智能的突破,在于如何从物理阶段突飞猛进至化学阶段,最后进入生物阶段。


人文以个体为基础,科学对群体起作用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从生存到追求幸福、追求发展进步,包括物质与精神进步,产生了大量科学、知识成果。在我看来,现在大学中的文理分科应该分成人文、科学与社会。


什么是人文?人文有很多定义,我认为跟人有关的、人类社会、人身本身、人类前提本身的都可以称为人文,包括人的思想、感情、爱好、意愿、信仰。我们现在讲人文科学是错误的说法,人文原本就不是科学。而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人文以个体为基础,社会科学主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如经济、管理、法律等。但管理思想、对管理的看法属于人文。例如苏东水先生的东方管理学,管理本身是社会科学,加上了“东方”就与人文有联系。管理本身有其客观标准,但涉及到人的东西,没有绝对的标准。




科学是在人类社会以外的,主要探索自然的规律,包括天文、力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但这些不能与人类社会截然分开。医学似乎是纯粹的科学,还是离不开人文。韩启德院士曾作报告指出,现在能够治愈且清楚原理的疾病只有60%,有40%目前找不到原因,也有不治而愈的。就像当年的SARS使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恐慌,但突然之间消失。


有些疾病是人的心理作用引起的,一个经典的病例就是一位老人睡眠质量不好,用了很多安眠药都无济于事,做医生的女婿给他专门配药,效果很好,后来一问,只是淀粉。此外,人在特殊情况下会有超常的表现,在这里面,人文因素的确在起作用,但这个作用我们还无法讲明白。


科学成果有两条标准,第一是必须可以重复,第二是必须可以检验。河北“三无”教授韩春雨就是典型案例。科学结果存在偶然性,可重复性是其客观标准,而人文并没有客观标准。一首诗可以从对仗用词等技术层面分析,但无法用客观标准来判断能否感染人。如今诗歌衰落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历史上曾经能够引起共鸣的情感不再存在了。以前永恒的主题如爱情、乡愁,往往是爱情无法实现、与家人分离等,如今的手机、飞机使得我们再没有这种厚重的情感。人文的标准与人的情感有关,人的情感随着时间空间变化,没有标准答案。


信仰是人文的最高境界


人类的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现在仅仅要解决温饱问题已经非常容易,人类余下的时间会越来越多。问题是大量的空闲时间一定是好事吗?挪威是世界人均最富有的国家,但自杀率居高不下。原因一方面与气候有关,另一方面是人从摇篮到坟墓都有依靠,没有追求,所以这个未必就是好事。


那么人文里面最高的境界是什么?信仰。因为如果不是信仰的话,去思索这个标准本身会很痛苦,而且很多问题难以找到终极答案。很多人希望迅速积累财富,但对财富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财富的积累就是幸福度不断增加的过程吗?人文是没有标准的,而且并不一定随着社会进步人文条件就会改善。我们以前总以为科学发达就会解决问题,现在发现原来认为科学的事情可能并不科学,很多问题在我们有生之年无法解决,所以有些人就寻求信仰,寻求宗教。科学家之中很多人有宗教信仰,如牛顿、李约瑟等;另一方面,宗教也看到科学的能力,很多宗教都宣称愿意接受科学的成果。




我们个人要如何理解马克思讲的无产阶级要真正解放自己,或者每个人要真正解放,自己过上无限幸福的精神生活?归根到底还是要有一个信仰。什么是信仰?一般对信仰的定义就是绝对相信、毫无怀疑、完全自觉,甚至可以为其牺牲。在种种信仰之间,比较容易实现的是宗教信仰。


有人曾问我为何不信宗教,我告诉他:我觉得现在自己还能够把握得住我自己。我尊重宗教,我通过自己正当的努力来获得我应有的权益,问心无愧;另一方面,我不会因为担心未来的遭遇而提心吊胆,世界有很多偶然现象,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解释。再强大的政府都无法保证社会百分之百公正,再发达的科学都无法解释一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再优秀的人文成果都不可能是普世的。人要追求自己的目标与幸福,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至少要把握得住自己,这个把握不是物质的,主要是精神上的。


有人会问,中国古代没有宗教信仰是如何发展的。中国虽然没有单一的或者被称为国教的宗教信仰,但大部分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因果报应。真正维持社会稳定的是人有敬畏之心。现在科学技术已经给我们提供前人所没有的优越条件,在这种情况,我们对自己精神生活必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ineseemba.cn/news/show.php?itemid=13003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金秋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6041510号-4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