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发过一个问卷调查。“你为什么来读EMBA?”因名师选择项目,有的人说我喜欢陈春花、我喜欢张维迎、我喜欢易中天;有的因为项目特色做选择,例如,选择五道口金融学院、厦大的金融也很不错,就是喜欢那个地方金融的行业气氛等等,总之会有不同的选项。我们调查的七个选项中,归纳一下,其实三个诉求:提升、交友、学位。学生要这些,商学院到底怎样给到这些东西?
统考机制下的EMBA还能有什么?
第一,EMBA课程。录取的EMBA学员在群里晒课表,大家议会讨论,为什么开这些课。课程的系统性和时尚性都需要。大数据、新媒体,这些新东西,学生很愿意了解,也希望学校能给他们开这些课程,要求课程要与时俱进。当然,传统的、经典的理论也需要补课。
第二,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老师理论结合实践,要求老师有演讲表达的能力。现在有这样一个机构,19800元全年能上40次大咖老师课程。可以200个教室大屏幕直播式上课,还能互动,有技术支持。给老师课酬很高,2个小时10万块钱的课程,能邀请到好老师。学习这事,已经不需要坐在课堂里了,为什么要到花这么多钱到你家里去学习呢?!学生读EMBA一个重要的诉求,就是扩充人脉。做教育的总想引导学生不要以社交为目的读书,但学生的诉求还是不能回避。
在调研中,93%的人表达了扩充人脉关系的意愿,相信7%的人没这么选的人是已经读过了,有不少同学读了不止一家的EMBA课程。有的同学读了长江、中欧,又读了厦大,最后因为厦大的课程师资、同学氛围而选择派送企业十几位高管入读厦大。可以看出,人家不仅同学好,同时也还是爱学习,做公益,追求健康生活。
前一段时间,微信公众号里一篇文章,说的是怎么看圈子,如果你想去北方,请朝南走。你想交友,不一定说我直接本着一个饭局去认识谁,认识了也没用,还是要自身能给别人创造价值,人家才能够跟你交朋友。
说到招生新政策,初步估计也就有10家能开班。新政策后分为三个阵营:
中欧和一些海外商学院的项目,应该比以往过得好。北大、清华两校联合命题,能招满,但报名录取比应该不如以前,当然情况也算不错。其余的院校能有10家开班就不错了。其余学校受到政策约束比较严,有大政策,还有学校的小政策。一个很好的985学校,我邀请他来参会,他说不去了,我也不知道下一年政策怎么样,今年教育部出台联考政策,学校领导层做了一个决定,把指标直接拨给MBA,不招EMBA了,我这EMBA主任就等着自动下课了。
困局怎么解?
3月9日各个学校收到教育部的通知,每一个学校MBA和EMBA必须是一条线。MBA生源充足的学校接受本校MBA调剂,感觉体面一点。不那么充足的学校,只好接受各校MBA调剂。接受MBA调剂之后,先不说别的,这两个项目学费差距很大,部分院校靠给奖学金吸引学员,估计最后招到的学生差距也会很大。
传言教育部改革扩大了范围,今年要扩大到9家,不在9家之列的学校又怎么办?
一些学校还是很主动做出调整。有的学校把ExEd跟EMBA合并,这两类学员比较一致。有的直接用跟班读的方式,先上车后买票,这好像政策不允许的。有的学校做得比较好,非学位项目同时立项,学费一样,考不上的读培训班,考得上的读学位课程,学生放在一起混搭上课,打擦边球。再一个做法就是通过海外合作项目另辟蹊径。清华经管和Insead,光华与Kellogg,复旦与Washington,中山与Minnesota,北邮与法国里昂商学院,等等,这些学校发海外学位,不受政策的影响,但学位教育部不一定认可。
工商管理博士(DBA)项目异军突起,把多年的EMBA存量转化到这里来,长江、光华、国发院、清华经管、五金、高金等学院都有。体量不大,学费差异很大,高的160万,普遍的五六十万,但厦大后E则只有十几万,同样受到学员的欢迎。有一群人,特别是高管,读了EMBA之后,还想学习的人还是不少,有条件多学校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