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BA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2019-04-11 1040
导读

[摘 要]如何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要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以加强党

 [摘 要]如何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要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以加强党的领导把方向,以构建教育教学体系为核心,以融合科技创新体系为互动支撑,以管理服务体系为保障,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对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的“三项基础性工作”的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论断,坚持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是当前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抓紧解决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如何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总的来说,既要吸收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又要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实际,从“培养人”的根本要求出发,优化办学育人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模式,以加强党的领导把方向,以构建教育教学体系为核心,以融合科技创新体系为互动支撑,以管理服务体系为保障,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党的领导,建立高水平的党建工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还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渐走出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其鲜明特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前提和根本,是最大的中国特色。
 
建设高水平的党建工作体系,就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一是突出抓好政治建设这一根本点。要不断提升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服务”发展面向,把高校努力建设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建设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二是紧紧抓住学校党委领导力建设这一关键点。扎实落实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把握“集体领导、党政合作、科学决策”三个关键点,建设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清正廉洁、师生信赖的领导集体。坚持学校党委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提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水平,形成对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带动。三是着力把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着力点。加强基层组织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重点落实好学院级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升基层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重视激发学院基层党组织活力,抓好基层学术组织和教学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将党的领导深入到基层、体现在基层,打造教书育人事业发展的桥头堡。四是始终坚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落脚点。一流大学要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将一切工作的重心落到育人上,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设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空间;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以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基础打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筑牢基础支撑,建立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这一重要论断形象概括了高校的根本任务、第一使命和重要职能。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体系一定是把教育学生学知识与学做人有机结合起来的体系,并能适应学生各个阶段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
 
建设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体系,就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带动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升。一是不断强化教育、知识、能力的系统性。深化“价值塑造、知识教育、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大类培养大类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完善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的培养方案,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的素质教育体系。二是有效确保教育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动态,加强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超前布局和设计,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努力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更新与知识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质量。三是统筹兼顾高等教育的社会性。高校有条件有资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特殊重要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高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教育教学体系设计要坚持开放性、国际化的原则,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流办学经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国家社会责任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是灵活把握教与学的能动性。要深化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鼓励常态化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要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书院制、导师制,引入智慧教室、翻转课堂等新颖教学组织模式,推进研讨式教育、思辨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培养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与责任,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拓展育人潜力,强化科技创新体系与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在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提出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强化教育教学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的融合互动既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两个体系”的融合互动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融为一体开展综合性建设,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建立健全科教融合机制,将科技创新能力实时转化为人才培养能力。依托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将“大科研”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建立科教融合、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机制,纵向建立科技创新梯队,强化本硕博不同学历学生的贯通“传帮带”;横向建立跨院系、跨学科创新团队,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科研活动反哺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的“大科研”互动。二是将教师的学术水平实时转化为教育教学水平。以教师评价体系改革为抓手,下力气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加大教师尤其是学术骨干的教学投入;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从科研成果中提炼学术前沿动态,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广度、深度和前瞻性,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完善制度和条件保障,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对于参与学生课外辅导热情高、成果显著的教师,要结合教师荣誉体系的建立进行表彰。三是把产教融合培养作为重要路径,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为服务面向,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企业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制定培养方案、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既突出与学校人才培养主导体系的相辅兼容,又坚持特色培养,提升学生融入社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交叉融合、一专多能型人才。四是建设融合互动的长效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确保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目标一致、举措共振、平台共享;完善配套机制,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加强与校外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深化校校、校企、校地协同育人;将“科研育人”理念贯穿始终,营造尊重学术成就、尊师重教的氛围,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增进组织认同,建立高水平的管理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具体提出了“四个坚持不懈”的方法论指导。其中,他专门提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一流管理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是学校推进科学决策、保证有序运转的需要。
 
建设高水平的管理服务体系,除了硬件条件保障外,还应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已有的成熟管理服务标准,努力提升管理效能,更好地服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成长发展需要。 一是聚焦中心工作,深化学校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立足“双一流”建设需要,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人才培养改革带动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配置改革,不断解放思想,优化管理体系,注重管理能力再造,形成现代化高效率的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运行机制,坚持“小机关、大服务”推进机构改革,确保学校管理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师生,促进执行力提升,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聚焦服务师生,不断提升保障教师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水平能力。要树立师生为本的意识,为师生营造良好环境、及时响应师生合理诉求。把握学业、就业、心理、资助和日常事务服务等基本点,开展专业化的规划设计,增强优质服务资源供给质量;面向师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做好 “一站式”服务,加强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运用,不断优化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效率。三是聚焦提升执行力,崇尚一切工作抓落实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深化高效运行机制。将科学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管理体系建设中,推进扁平化管理,强化块状管理,打破条状约束,减少管理服务环节的冗余环节和层次,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四是聚焦长效机制,不断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围绕营造一流文化环境、构建科学治理体系、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打造过硬素质干部队伍等重要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深化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师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汇聚全员合力,建立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表明了党中央在新时代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的极大的忧患意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绝不是可管可不管的,这一共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建设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要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出发,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一是深化“大思政”工作格局,系统完善“十育人”工作体系。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网络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各个方面梳理育人要素,明确育人责任,进行路径设计,一体化系统构建十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帮助青年学生全面提升素质,全面成长成才。二是强化“细耕作”工作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由入眼入耳向入脑入心转变。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互联网+思政”新模式,建强网络学习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和实效性。加强青年学生群体和青年教师群体的特征研判分析,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做在日常、做到个人。三是坚持“重融入”拓展路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各领域工作的融合贯通。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堂教学、融入课外实践、融入日常教育引导、融入校史校情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方面、全过程。四是推进“长效度”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要建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室,积极强化教师思想引领,特别是青年教师、海归教师思想引领,探索教师理论学习全覆盖、实效性和长效机制建设,带动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建设学术导师、学育导师、德育导师、朋辈导师、通识导师以及校外导师等六类人员的 “三全导师”队伍,加强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和锻炼,提升整体战斗力。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ineseemba.cn/news/show.php?itemid=4273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金秋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6041510号-4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