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BA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EMBA关注-天下熙攘,只有海如故。

   2019-09-23 中国emba网2050
导读

世界之大,无外乎是非对错、贫富善恶、男女情仇、你我他它。人类对于大海的情感很复杂,也有两种,那就是除了爱国、包容、气概、

 世界之大,无外乎是非对错、贫富善恶、男女情仇、你我他它。人类对于大海的情感很复杂,也有两种,那就是除了爱国、包容、气概、胸襟等维度,还有有精卫填海、讴歌海燕等另一类相反的情感诉求。
 
 
    如何用一种替代的普世价值通过海洋走向世界,我只是看到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的药方像个药方,至少我们的很多国内智库都是仓促上阵的,也并没有什么世界性的宽泛视野,更没有什么对世界负责的哲学思考以及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产主义思想内涵。
 
一、  天下熙攘,只有海如故
 
    “天下熙攘,只有海如故。”中的“天下熙熙”这句有感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司马迁則感于: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在金山寺,他问当时寺中禅宗高师法磐,他说每天长江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大概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大师跟他讲,说两条船。乾隆说怎么一天就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无非两条船。
 
    意思就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情世态,冷暖炎凉,任何纷争都与名利二字相关。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理之固然,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也莫不如此。
 
    但我们的心常常被乾隆帝所问的那两条船所遮蔽。生下来时两手空空,没有寂寞的;临终时一样两手空空,却很寂寞的。世上很多人,一生追逐名利,总是希望在喧喧嚷嚷之中,有名有利,到最后却徒添寂寞。正所谓,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天下熙攘,只有海如故。”中的“只有海如故”这句,源于我看着海边芦苇,我竟然忘却了海。芦苇是那么柔弱,按道理,他是死了的冬天的芦苇,依然倔强的立于海边,独特的姿势,浑然而成的风景,完全与海相媲美。她比海更接近我的内心。
 
    当我登上大岩礁时,无际的大海、水泥码头、钢结构、威武的海巡船,我却总想回头看看那一片或者兀立的芦苇,不再对大海指手画脚,呐喊呼号,我就想亲近她。
 
    我想到了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芦苇无意苦争春,只有香如故。大海无意苦争疆,只有海如故。
 
    香如故,海也如故,意境竟然如此相同想通。她们是相互假借的条件映射,如果身在河边的芦苇,她给不了我的感动,没有芦苇,我也不会主打大海的单向度情感。而这所有的一切,风云变幻的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错乱的熙熙攘攘的先入主见的内心。
 
    芦苇的思想到大海的精神,应该是放眼五湖四海的广博胸怀,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永不言弃的顽强意志,顺应自然的天性气概,以苦为乐的品行操守。
 
    作为人类,对待南海事件为何我们和他们以截然相反的精神和胸襟,气量和品德,扮演了不该有的角色呢?
 
    不管是强大还是弱小,当别人扮演贪婪、无耻、狡诈、欺骗时,绝大多数人都会被情感、情绪、偏见、欲望、利益等蒙蔽自己的眼睛,波及到我们心理上总会作出防御或者反击,或自卑、屈辱、无能、窝囊、恐惧,或愤怒、暴躁、张狂、声嘶、出格。
 
    哪怕我们面对的是大海。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任何世界,其实只是我们内心的世界,是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世界。而世界——大海——即使她是包容的宽厚得足够可以藏污纳——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一旦利益和情感控制了我们的内心,无论我们面对任何客观世界,对事实的设定和描述,总会被牵引离开了事物的本质,所有的理智与智力不在起作用。这种事,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落石出时,一不小心就被秒杀。却又乐此不彼,屡战屡败,拒绝承认不符合心理上的成熟。
 
    有时候我也很迷茫。如果一个世界到一个国家,如果大家都不讲利益,大谈道德,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利益的规制下,再去大谈特谈道德、道义,这种思维起点和路径依赖究竟能维持到什么程度,产生多大力量呢?
 
    “天下熙攘,只有海如故。”如果不管我们如何强大,又如何弱小,像大海那样强大到宽广包容,又能够像芦苇那样弱小到坚韧静默,感动到沉默的强大,强大到温和,那该是多么一个美好的世界。
 
二、   世事纠纷,只有海依旧
 
    人类史上,人们留下来很多是是非非,古往今来一大批史实材料,也有大量的海洋文学作品,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人类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给它注入了不同的理念,对它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也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更多时候是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的世世代代纷繁又复杂的纠纷。
 
    世事纠纷,只有海依旧。海洋情节并不代表人类完全征服、驾驭了海洋,也并不代表人类拥有了海洋精神。
 
    对大海的这种认知一直伴随着人类走进现代文明。很久以前,在古代希腊人的观念里,海是令人敬畏的,它蕴含着极大的破坏力,神话中的海神就是个暴躁易怒,心胸狭小,爱报复的家伙。这种形象反映了古代海洋民族生之艰难,以及对海的怨恨。
 
    然而,也正是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试图认识大海,驾驭大海,并对此充满信心。海的险恶、暴躁、神秘、变幻无常,使它对人类有着巨大的挑战性,海洋成了展开想象的翅膀、考验和显示人类意志力量的理想场所。
 
    其中以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为代表,是第一部写实风格的海洋文学作品。鲁滨逊有冒险家的胆略,更有实干家的生存技能,凭着他的坚韧意志,凭着他的海洋知识,凭着他勤劳的双手,在沉船落水后,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顽强地生活了二十八年,并建立起自己的家园。
 
    后来,在自由思想撞击新时代的新世纪,海洋已经作为一种审美形象进入文学,海洋精神得到空前绝后的张扬,甚至与民族民主运动具合起来。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写道:“我一直爱你,大海!在少年时期,我爱好的游戏就是投进你的怀抱。”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ineseemba.cn/news/show.php?itemid=6421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金秋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6041510号-4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