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BA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教授·协同:数字化时代组织效率的本质

   2019-11-05 MBA中国网980
导读

10月24日,陈春花教授应邀回到华工MBA课堂,为在读学员和校友们带来了自己近七年的研究成果。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

 10月24日,陈春花教授应邀回到华工MBA课堂,为在读学员和校友们带来了自己近七年的研究成果。“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用过去的逻辑做事”,讲座伊始,陈春花教授以德鲁克的一句名言拉开了全场的序幕,也引发了在座者的思考:我们是否还在用过去的逻辑做事情?在变化和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数字化时代,新的逻辑是什么?组织效率到底从哪儿来?MBA教育、工商管理硕士

01对于领先企业的现实观察
 
研究基于细致地观察,观察在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当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

从全球TOP 10市值公司的变迁来看,2010年,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基本都是以技术为驱动。到了2019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都是基于价值网络构建的。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是在广泛跟他人构建价值网络的前提和基础下,才得以迅速发展和壮大。
 
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企业独立创造价值的时代已经过去。能否构建一个价值网络,或者能否成为价值网络当中的一员,决定了企业在今天是否有发展的机会。
 
首先来看看海尔。传统大型制造业都要做标准化产品,但随着数字化的出现,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是个性化,标准化产品不再顺应需求。在这个背景下,海尔进行开始了它的探索,如何让让大规模制造面对个性化定制?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组织和技术融合创新的问题。海尔怎么做?它搭建了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有350万创新人员在这个平台上广泛协同,解决创新需求。当这个平台连接了如此众多的人的时候,它所产生和效率和价值就是不一样的。
 
其次来看看华为。华为的强大不在于它的现在,更在于它的未来。华为认为,未来全球会有1000亿联接,55%在商业领域、45%在消费领域。华为所要做的,就是让智能和数字连入千家万户,就是与1000亿的联接发生协同共生。华为对行业和市场的布局就是在进行广泛的连接和协同,当行业被连接和打通,效率和成本都会被调整。基于此,未来的产业空间和个人的生活空间都会被重新定义。
 
第三,来看看用9年时间进入世界500强的小米。进入世界500强很难,为什么小米能做到?因为小米做到了广泛的连接,平台的连接、硬件的连接、与消费者的连接,广泛的连接让它得到了成长的空间。
 
还有另一家公司——腾讯,它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定位——做一个连接器,用它的社交、它的算法、它的流量、它所有的底层技术建立人与人的连接、人与商业/服务的连接、人与智能硬件(物)的连接,产业互联网+便是接下来腾讯要做的事情。
 
以上这些企业为何能走到领先的位置?其中的共通点是什么?就让我们来一窥究竟。
 
02基于现实观察引发的三个判断和一个结论
 
对于领先企业的观察和研究,引发了在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的三个判断和一个结论。
 
判断一、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与以往不同
 
1. 强个体: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
 
传统工业化时代,在组织管理当中,个体是一定要服从组织的。个体如果不服从于组织,就被会组织淘汰。但是今天,你会发现,个体是独立的,与组织间不再是服从关系。
 
过去,一个人做一份工作,一做就是一辈子;而现在,个体与组织不再是终生雇佣的关系,而是随时变化的关系。
 
2.强链接:影响组织绩效的关系由内部转向外部
 
你会发现,在当下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办法单独存活。一个组织即使每个方面都做得很好,也很可能会被淘汰,原因在于,外部的某个跨界竞争很可能直接会对你造成颠覆。今天的组织的发展不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有很多跨界的人和组织也在系统内发展。
 
我常常举我的例子,我从来都没想过,接下来淘汰我的可能是网红。现在老师的对手真的可能就是网红。网红开课会有上千万人去听,所以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对手不是老师,而是另外一个跟这个完全不相关的人。
 
同样,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绝没有想过,颠覆它们的会是微信;各家传统银行也没有想过,颠覆它们的会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所以,今天影响组织发展的很多因素不再来源于组织内部,甚至不在产业内,而来自产业外。
 
3.不确定性: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普及速度加快
 
现在,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但不确定到底是为什么不确定?第一是技术创新的速度,第二是技术创新的普及速度,两者的叠加造成巨大的不确定性。现在,一个企业从0到1、1到N所用的时间很短,其原因就在于技术普及的速度太快。另一方面,现在很多事物的创新实质上是现有事物的重组,不存在对它感到陌生。
 
如果是现有事物的重组,又叠加上极快的普及速度,成长的速度就是极快的,但同时被淘汰的速度也是断崖式的。有线电话从10%普及到40%,花了30多年;移动电话从10%普及到40%只花了六年半;然后把手机从移动状态改成是终端,再从10%普及到40%只需要三年半,速度就是这么快、不确定性就是这么快。所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普及速度的叠加,带来了所有东西的不确定性,随时被迭代,随时被颠覆,这就是你要接受的事实。
 
4.似水一样:组织不再具有“稳定”结构
 
当下,组织不会有稳定的结构,甚至组织内部的员工也希望打碎这种结构。
 
5.共生态:致力于共创价值生长空间
 
想办法不断扩大自己的生长空间
 
判断二、组织管理的新旧逻辑之间发生转换
 
所谓组织管理的新旧逻辑之间发生转换,也就是组织效率底层逻辑改变。
 
传统的组织管理(组织行为学)要解决四组关系,个体与组织的关系、个体与目标的关系、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与变化的关系。
 
传统工业时代的组织管理,强调个体与目标、与组织之间的分工,不同的分工承担不同的目标和责任;在讲组织与环境、与变化的关系的时候,更多强调内部的核心竞争力、积蓄和保持内部的能力抵抗外部,也就是我们常会说的“以不变应万变”。
 
数字化带了的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在于,不存在不变或万变之间,而是必须变。所以,我们会发现传统组织行为学中的四个重要逻辑已经改变了,不再存在“分”的概念。
 
1.企业必须是个整体
 
如果企业继续沿用分工来管理,企业的内耗就会把自己搞死。必须用整体逻辑来应对外部的快速需求。
 
2.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
 
分工本来是为效率做的,但今天我们会发现效率不再来源于分工,分工边界越清楚效率越慢。反而是要看你能不能去做协同。“有人负责我配合,没人负责我负责”,以这种方式来工作,而不是这个分给你,你负责;不分给你的,你就不管了。只有这样去做,效率才会最高。
 
3.共生是未来组织进化的基本逻辑
 
今天,最重要的是你跟谁在一起。“如果你知道你的对手是谁,基本上你就是要失败的”,因为今天常常是跨界运行,正确的理解是,你不知道对手是谁。那我们怎么办?我们既然不知道对手是谁,我怎么能活?很简单,你如果跟很多人在一起,想尽办法,大家都会让你活下来,这就叫共生。
 
4.价值网络成员彼此互为主体
 
没有主客体,就是你跟任何人之间都是互为主体,真正形成价值网络。
 
判断三、组织管理的新旧逻辑转换的基本假设
 
当研究继续深入会发现,不仅是底层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对组织管理的一些基本假设也变了。
 
在组织管理中,我们的基本假设就是,责任是什么?决策是什么?人在其中起什么作用?什么叫做绩效目标?如何保证效率最高?
 
我们会发现,在当下的组织管理中,这种逻辑的假设、转换也在发生调整。其中有四个最重要的调整:
 
1.基本原理一,组织内与组织间协同成为效率的重要来源
 
获取系统整合效率
 
今天最重要的是获取系统整合效率,组织内外都需要很强的整合效率。
 
过去企业希望找“能人”,希望借助个人的效率,整个组织配合“能人”;而现在,一个“能人”并不能解决整体效率的问题,所以企业要找价值观与组织一致、不固守经验、开放合作的“对的人”,当“对的人”贡献个体效率时,系统效率就会提高。
 
2.基本原理二,内外分享机制,确立是边界重塑的保障
 
边界柔韧性:可渗透
 
凭借技术穿透
 
资源流动与分享
 
 
今天的组织效率要求集合更多的人、与更多的企业组织合作,因此,需要一个内外分享机制的设计。
 
我们现场常说互联网虚拟经济冲击实体经济,但我们发现,沃尔玛,依然连续六年占据世界500强首位;7-11,依然做到了全球范围内的零售稳定增长。为什么它们没有受到冲击?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两家企业无论内部还是外部的分享机制都设置得很好,所以它们的合作伙伴都在共同生长。
 
沃尔玛将自己与工厂间的关系表述为“前店后厂”,“前店”会与“后厂”分享每天的销售数据和相关信息,让“后厂”的生产适销对路;而7-11没有一家自己的工厂、甚至没有一家自己的店,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与合作伙伴间成为命运共同体,这就要依靠于内外分享机制的设计。
 
3.企业要建立基于契约的信任体系
 
结构设计和激励机制
 
高度联接的网络
 
基于契约信任感
 
能不能真正建立一个全新的、基于契约的信任体系,只要能构建出这样一个信任体系,就可以建立新的机会。
 
4.从“竞争逻辑”到“共生逻辑”的战略认知转变
 
不可替代的价值贡献
 
“合作主体的共生系统”
 
“共生空间”中协同发展
 
一定要把竞争关系,改为共生关系。
 
一个结论
 
组织管理由“分”到“和”演进,以获得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
 
过去100年的组织管理都是按“分”来做的,一开始是“分工”,得到劳动效率最大化,由泰勒提出;接着开始“分权”,让组织效率最大化,由马克思·韦伯、亨利·法约尔提出;再往后发现人的效率也可以被提升,但必须使之与利益相关,于是提出“分利”,也就有了人力资源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
 
管理中之前我们讲的“责、权、利对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三个分,也就是当分权、分利,分责对等的时候,管理效率最大化。这三样东西分好了,所有人各安其位,效果最好。这就是组织的内部效率。
 
但是在数字化时代,单一组织的内部效率并不足以让你活下来,还有一部分是由外部决定的,将之称为“系统效率”。要想得到整体效果,必须整合外部,这就需要由“分”到“合”,进行协同。
 
03协同:数字化时代提升组织效率的关键
 
组织要获得协同,要做六件事情:
 
1.重构企业边界
 
企业的边界因顾客而存在,伴随生产和组织边界而延伸
 
边界融合、边界模糊、跨界重构
 
对企业边界,我个人比较推崇科斯的理论。科斯说,为什么企业存在?就是因为有一个边界。那为什么有边界?就是因为当把要素给你的时候,你能把要素组合,之后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就是你的边界。企业边界讲的就是效率与成本的关系。那么今天为什么边界要被重塑?因为互联网组合要素的速度比企业自己内部的组合速度要快。
 
比如,我曾用微信来上课,组织10万人听,只需要两天,每天两个小时就组织完了,而且还没什么成本,这就叫边界被调整。
 
数字化时代天然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也因此,每个行业都被重新定义。今天,顾客在哪里,边界就在哪里。接下来,各个行业都会边界融合、边界模糊、边界重合,当你率先开始做,就有新的机会、就不会被淘汰。
 
2.基于契约的信任
 
持有各主体平等协作的理念
 
技术穿透保障契约机制
 
使各主体在感情和精神上紧密相连
 
设计柔性系统的契约体系
 
确保实现各主体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
 
今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新的信任关系。当你建立这种新的信任关系时,就可以广泛地与很多人进行合作;只要契约信任被建立,合作的空间就会变大。
 
福山有一本书叫《信任——社会繁荣的基础》,他说一个社会是否繁荣,就看信任关系怎么建立。他认为,高速经济发展取决于是否能构建大型组织。同时,他认为华人建不了大型组织,在华人文化上就是一个“家文化”的概念。他说,在国家跟家族之外,大型组织是无法建立的,因为国家的建立基于相信我们是一族的,即民族。家族的建立基于相信我们是一家的,有血缘上的一致。他说我们实际上是一个靠血缘连接的民族,除此之外我们都不信,所以建不了大型组织。
 
但我发现,在数字化时代,真正领先和成功的企业跟传统的企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可以构建非常大的网络组织。如此大的网络组织通过什么去建立?那就是契约的信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保障就是技术穿透。
 
3.组织内协同
 
组织结构重构
 
责任与角色认知
 
个体适应性行为
 
新价值体系
 
如果组织内的协同做不了,组织外的协同就无法进行。
 
第一,要保证组织内的结构可以被调整。一定要有新人的层出不穷,才能真正培养企业的可持续性。所以,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划小单元,从平台的角度,让新人有上升的机会。
 
第二,是责任和角色的认知要改变。不能做协同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分工的固化,所以我们提出“有人负责我配合,没人负责我负责”,这不是一个分工的概念,而是协同,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整体责任的获得、整体绩效的获得。
 
第三,组织内的协同当中,有个体适应性行为。点赞是个非常有意思现象,我们跟踪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个企业的内部数字,我们发现点赞给别人多和收到点赞多的前十位,他们的绩效排名也刚好是前十位,这就叫个体适应性行为。也就是说,为别人点赞多的人和获得别人点赞多的人,一定是与别人协同多的人。
 
4.组织外协同
 
价值扩展
 
互为主体的共生模式
 
组织集群
 
强链接
 
那组织外部的协同是什么?就是能否不断地去寻求外部的协作和共生的模式。
 
我们着重来讲一下其中互为主体的概念。在数字化时代,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没有主客体。例如现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也是互为主体的共生模式,凭借搜索技术学生也可以跟老师PK一个概念。信息对称,让师生之间不再有信息差和时间差。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另一个特点。
 
在市场上,企业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仍对你的供应商、合作伙伴抱持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一定找不到好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
 
5.协同价值取向
 
协同价值取向构建基础(预期、创造、评价、分配)
 
协同价值取向内涵(诚、利、信、不争)
 
价值取向力量
 
如果要形成协同的组织效率,需要形成协同价值取向。
 
组织管理的一条核心脉络就是: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好的企业要先能够帮每个人创造价值,其次是有一套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价值,最后有一套合理的机制来分配价值。
 
在此基础上更大的挑战是协同,在协同概念中如何期望别人,也就是价值预期。
 
整个价值取向当中,无论是它构建的基础,还是它的内涵,到它最后的价值取向的力量,你会发现真正做协同一定要这样:诚、立、信、不争。
 
6、有效的协同管理行为
 
管理层的主要假设(价值取向明晰、合理的沟通、有效的激励)
 
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者特征(行动导向、注重结果、愿意聆听、致力增长、懂得欣赏)
 
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者行为培养(灰度管理、授权信任、激励激活、技术平台)
 
对管理行为,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大家调整的东西,大家可以对照一下,判断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能帮助企业做协同。
 
对于协同管理者行为的培养,提出了四个要求:
 
第一个是灰度管理,这个世界是一分为三的,黑白中间还有灰。换个角度看,如果想做到协同,就需要有能力去包容和接受中间的差异和不同,而不能只用对与错做评价。这是第一个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其实就无法与很多人进行协同。所以,我们才要求你不断学习、去打开认知,才能接受灰度。
 
第二个就是真的要授权信任,何享健先生在分享美的的传承为何做得如此之好时说,他是绝不过问、绝不插手、绝不表达自己意见。但是很多人在授权后依然无法放手,就无法建立协同行为。
 
第三个是激励激活,激励是讲要有制度体系,激活是讲要配比资源和赋能。
 
最后一个是今天为什么能做协同的重要原因,就是有技术平台,可以让所有的信息对称、可以有共同的工作方式。如果没有技术平台,协同也无法形成。
 
04、结束语:改变从每一个人开始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如果想形成协同管理,最重要的实际上是自己先变。我们尊重经验,但不能受限于经验,把协同融入当下的行为,当你不断与他人协同时,未来也就被点亮。当你能够改变时,你就可以不断地带来新的机会。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ineseemba.cn/news/show.php?itemid=6995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金秋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6041510号-4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