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BA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走近语言的世界!这一次我们揭开了上外语言博物馆的神秘一角

   2019-11-11 MBA中国网1250
导读

从大陆到大洋,语言无处不在。从远古到未来,语言的演变充满奥妙。从大脑的运转到人工智能的驱动,语言发展与应用有无限可能。我

 从大陆到大洋,语言无处不在。
 
从远古到未来,语言的演变充满奥妙。
 
 
从大脑的运转到人工智能的驱动,
 
 
语言发展与应用有无限可能。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
 
 
可是对语言有多少了解?
 
 
 
语言从何而来,又往哪里发展?
 
 
语言与文字的家族成员有多少?
 
 
语言与文化、社会、教育呈怎样复杂的关系?
 
 
从日常生活交流,到推动社会发展,
 
 
语言的力量,微妙、无形、强大。
 
 
每一个人都在学习语言、使用语言,
 
 
甚至传授语言。
 
 
这些抽象又庞杂的知识,
 
 
尽在上外语言博物馆。
 
语言是思想的身体,因此它也特别不容易认识清楚,因为无论我们怎样思考它,都在用它来思考。语言博物馆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语言的途径:让语言自己说话。它是人类心灵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无限可能。——语言博物馆学术顾问、文案审稿
 
 
语言研究院副教授朱磊
 
近日,上外语言博物馆开展了第二场志愿者培训,本次培训主要由全程参与语言博物馆建设的党委宣传部顾忆青老师、东方语学院李卫峰老师和语言研究院研究生赵耀3位主讲人做辅导讲座。
 
▌"贡献全球知识体系"
 
 
 
 
顾忆青老师主讲
 
 
顾忆青老师是上外语言博物馆建设的总体负责老师,在本次志愿者培训讲座中,他介绍了语言博物馆的策展构思。语言博物馆从“语”的言字偏旁衍生出的三个展陈板块的划分——“说”,沟通世界;“记”,书写世界;“译”,诠释世界,分别对应从语言本体延伸至社会、文化、教育等各角度的八个展区。场馆的灯光布置、艺术装置以及各展区的空间、视觉和互动设计也都独具匠心、别有深意。
 
“言为心声”,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传递知识、表达情感的媒介,更是凝聚人际、民族与国家的心灵使者。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前提。“语言是宝贵而又特殊的思想文化资源,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语言大约是有七千多种。在我们的前期调研中发现,纯粹以语言为主题的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都为数不多。由于语言作为展陈内容较为抽象,并且涉及颇多跨学科的知识,还需兼顾博物馆自身的科普性质和展品的陈列方式,如何做到深入浅出,这对策展工作带来很大挑战。经过策展思路的多次调整,我们最终确定目前的方案”,顾忆青老师表达了建设语言博物馆的美好愿景,“语言博物馆作为一座高校博物馆,与上外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同时也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开展科普教育、拓展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贡献全球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
 
▌“语言与文字”知多少?
 
 
 
 
李卫峰老师主讲
 
 
东方语学院文献中心的李卫峰老师在上外语言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中主要负责“语言的家族”与“语言与文字”两个部分。在本次志愿者培训中,李卫峰老师为志愿者们重点介绍了“语言与文字”篇章。他提出了三个有趣的小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汉语拼音怎么写?诸如Zi-Ka-Wei一类的地名同学们认识吗?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多少种文字?”,启发志愿者们思考文字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
 
透过文字,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变迁,“我们现在提到的‘一带一路’,不光是一条商路、一条文化之路,也是一条文字之路。” 他也提出,志愿者们不仅要会讲故事,更要注意向观众们强调,语言与文字并非一一对应,很多语言其实是“远亲不如近邻,语言是跟着谱系走的,文字是跟着文化走的。”他也拟了一对子来鼓励志愿者们——“语通天地融汇中外 文贯古今会通西东”,想借此引起大家对语言文字的兴趣,鼓励大家通过语博馆的志愿者活动,真正地去热爱语言。
 
在参与语言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两件事令李卫峰老师印象深刻:“一件是我负责的两个展区所关注的语言家族和文字部分是我们中国学界最欠缺的部分。虽然中国人有悠久的汉字学历史和学术积淀,但是对其他文明的文字的研究却存在‘赤字’。在这些研究中严重依赖西文二手文献。”第二件事是当拿到盲文书写工具后,他在试用的过程中发现盲人书写和阅读盲文的行款是相反的,并且盲文的用纸也十分昂贵,深感盲人朋友们使用文字时的不易。“在国外盲人可以成为许多研究领域中的专家,而我国的盲人乃至整个残疾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用情怀讲述——“语言犹如一座城市”
 
 
 
 
赵耀主讲
 
 
语言研究院的研究生赵耀自2018年年底开始参与语言博物馆的建设,可以说是语言博物馆最资深的学生志愿者了。前期他主要负责的是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的招募管理,目前主要负责语博馆中“语言的诞生”、“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教育”的相关文案,同时也参与多媒体资源和实物展品的搜集整理工作。
 
讲座中,赵耀以四个问题作为“语言的诞生”篇章的展开——人为何会说话?人在说话时发生了什么?人类如何实现语言获得?动物为何无法学会人类语言?自古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语言能力就充满了兴趣,从中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中便可窥得人类对语言的这份好奇。近年来,随着科学界对人类语言的研究愈发深入,对言语遗传、语言的神经机制等相关探索的成果层出不穷、愈加完善,志愿者们应掌握基本的语言科学常识、用前沿而易懂的内容与观众进行互动。
 
 
 
 
 
 
据赵耀介绍,“语言与社会”篇章包括四个板块。其一是语言变体,正如爱默生所说,“语言犹如一座城市,每个人都在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每个人说出的话其实都是一种语料,对语言的变化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二是多语社会,任一语言都不可能完全独立发展,“语言的接触是历史的必然,而接触必然会引起渗透。”其三是语言与国家命运,二者息息相关,古往今来的被殖民者大都会遭遇语言上的侵略,洛弗也在《祖国和母亲》中写道:“我们称祖国为父亲的土地,我们称语言为母亲的舌头。”其四是全球化与语言多样性,我们应当积极倡导语言多样性,珍惜各种语言资源背后的文化价值;不光要关注自然语言,也要关注特殊群体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如盲文和手语。
 
 
 
作为参与筹建的“资深”志愿者,让赵耀印象深刻的则是在将语言博物馆“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的过程中与诸位负责老师们结成的深厚情谊,“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结识了彼此志同道合的学友,有时我们会为一处措辞而探讨到深夜甚至第二天清晨。要在给定时间里交出一个‘命题作文’,这个从零起步的突破着实很难”。
 
对于之后参与语言博物馆的志愿者们,赵耀也表达了他的期待——上外语言博物馆作为一个理想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科普型教学场地,志愿者们“多语种、跨专业”的背景对于语言博物馆而言其实是好事,因为开馆运营之后还要进行动态的建设与调整,通过结合外语基础和学科知识为博物馆建言献策,同时对自身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与实践机会,相信每一个报名参与志愿讲解的“西索儿”都能做到、做好。
 
▌语言、文化与未来,难舍难分
 
 
 
作为“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未来”和“尾声”部分的撰稿者,据顾忆青老师介绍,语言博物馆以翻译为切入点,展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他对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进行重新阐释,通过讲解“达”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让参观者重新认识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行为的使命和意义。观众将充分领略翻译的历史,翻译的形态,翻译对民族语言形成、文学经典构建、知识文化传播、社会思想变革等方面的作用,并思考翻译在当今职业化时代的崭新定位。而“语言与未来”作为语言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区,将留给参观者更多的思考空间,从人脑到电脑,从计算机编程语言到机器翻译乃至自然语言处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又将如何呈现前所未有的面貌?
 
 
 
 
 
 
 
 
对于日后将要承担讲解工作的志愿者们,顾忆青老师认为在博物馆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能收获颇多知识与经验,“由于语言博物馆的学术性较强,大家在讲解之前需要做好功课,同时能融入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领域,让讲解更加生动起来。”发挥志愿者们的不同专业特色,能形成有上外特色的讲解模式,“有非通用语种专业背景的同学们,可以在讲解语言知识时,基于自己所掌握的语言,讲故事,举案例;对于非语言类专业的同学也大有可为,语言博物馆中对语言的阐释已经拓展至更广阔的跨学科领域,可以结合所学专业领域,让观众扩展对于语言的狭隘认识,了解一个由语言构筑的多元世界。”
 
讲座的最后,顾忆青老师给志愿者们留下了一道思考题:我们现在创造、使用新语言,是不是又在创造另一座巴别塔呢?
 
(PS:语言博物馆展区中设置有留言机,各位参访者们在参观完展区之后,不妨找到留言机,告诉我们你的答案吧~)
 
从上外语言博物馆出发:我们的愿景,我们的方向
 
三位主讲人在筹备语言博物馆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发展、传播、研究与应用也有了自己更深入的思考,在志愿者培训会的后续采访中,他们对上外语言博物馆的建设表达了自己的愿景。
 
我认为这个博物馆最大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唤起普通人对语言文字这两个像空气般存在的事物的兴趣。二是把中国人对语言文字的视野从关注本国本民族扩展到向世界各国各民族,求学问于世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李卫峰
 
希望我们的语言博物馆和图书馆一样,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平台。我们很多语言类的课程,其实都可以放到语言博物馆里面来。也希望语言博物馆真正能够发挥教学育人功能,能够提供一些教学资源和素材给课堂。
 
——顾忆青
 
和国内外已经建成的语言文字类主题博物馆相比,上外语言博物馆的呈现思路是从语言学学理出发且打破语种界限的,不拘泥于梳理世界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更为广阔的视角看待人类语言的结构和获得,以及语言和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关系。从策展的技术手段来看,这座博物馆是多模态的体验模式,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应该会成为一处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赵耀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ineseemba.cn/news/show.php?itemid=7075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金秋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6041510号-4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