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市场营销系博士毕业生徐倩现任我院市场营销系教师,2015届管理科学系博士毕业生金雁南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作为管院硕博连读项目的优秀毕业生,她们已在各自的领域小有学术成就,在求职过程中也身经百战。在交流会中,她们分享了自己博士阶段的心路历程、经验教训、求职经历和人生感悟,并一一解答了硕博同学心中的疑虑,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交流会以访谈的形式开始,面对主持人问到“为什么选择读博”,金雁南坦言自己选择读博是兴趣使然,但其实科研的过程并不是想象中的每时每刻都富有激情,必须做好应对低谷和消沉的准备。徐倩则直言自己读博一定程度上是逃避就业压力,追求自己喜欢的工作性质。她也强调必须学会在低潮时自我调节,注重生活中的仪式感,坚持下去,“如果好的事情还没有出现,那就说明还没走到最后”。
关于读博还是读硕以及对博士就业形势的疑虑,她们认为目前硕博生纠结的最大问题在于薪酬,徐倩以实际数字证明博士毕业在高校任教的薪酬高于我们对业界工作报酬的预期。金雁南希望大家对博士就业保持信心,并以2015届毕业生吕莎莎去剑桥任教为榜样,徐倩还强调无论职场风云多变,关键还在于个人科研能力的提升。
关于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徐倩分享了实验和调查资源短缺、论文拒稿、选题过程等几个方面。关于选题问题,她强调要多尝试自己想到的感兴趣的点子,例如她习惯记录idea,二十多个记录中只有5、6个最终能够有稳定的结果,再到产生成熟论文则会更少。“选题需要多与同学老师沟通,记录下的新点子放置一段时间再去思考可能又会有新的判断和想法。”
关于如何产生研究idea,金雁南大多是从文献当中寻找研究空白,但她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从研究的现实意义出发;徐倩认为,“idea的创新性也没有想象当中那么重要,能不能把一个idea落实深入做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更何况早期的文章主要是训练自己的科研基本能力、培养研究直觉,只有这些基础能力扎实了之后才能从想象中提取问题,形成假设并最后成文。早期不要太苛求idea的质量”。徐倩还用自己的研究经历举例说明了形成idea的过程,“一般都从经验出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研究问题,比如自己是研究目标和激励问题,就会不断在现实亲身经历当中寻找可能的研究点,逐渐加入自己的研究体系当中。”
在短暂的茶歇过后,访谈进入到后半段。两位硕博校友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论文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经历。金雁南鼓励大家要勇于尝试top journal,即使被拒稿也能得到高质量的建议,有助于文章本身的完善和自身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多参加国际会议,推销自己的文章,提高国际发表的可能性。“一旦在投稿时审稿人留有修改机会要求再投的,一定要非常努力按照他们的意见去修改,千万不要退缩和放弃,因为top journal 的审稿团是非常专业和权威的。”
徐倩提到了UTD的24本顶尖管理学杂志,鼓励同学们以此作为努力目标,但是发表到顶级期刊的周期会比较长,她以自己的营销领域为例,写作2年,投稿2年,发表1年的周期是平均水平。“参加会议工作论文最好是已经投稿的,要注意吸取一些修改意见;同时也可以有很多机会和潜在用人院校接触、自我推销。”徐倩现在已有一篇国际A、一篇国际A-的论文发表,她还详细说明了文章审稿的流程和各个环节的送审比率。
关于硕博阶段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徐倩以吕莎莎为例,转博之后前两年学习各类不同专业的理论技术课程,搭建知识框架,第三年开始接触研究的基本流程,完成自己的论文,第四年投稿,第五年开始寻找教职。徐倩认为,“我们大部分人的学术基础已经比较好,现在就可以开始培养自己的学术技能,尽早开始论文写作。硕士阶段的基础课程已经非常系统地帮助我们形成理论体系,有些现在不能直接用上,但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研究在学科领域的位置,还有些具体方法都是在深入研究的时候边做边学的”。
金雁南认为个人的规划和导师风格也有关。“总之一定先尽早完成毕业要求,后期就会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对于如何找到优秀的教职岗位这一问题,金雁南认为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就是话语权,希望同学们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做高质量的研究。“如果在寻找工作时稿件还在审稿过程,选择延长科研时间或攻读博后也是很明智的选择。”
徐倩也分享了自己应聘的经历和感受,“海外市场比较成熟和程式化,海外高校往往更看重科研能力远胜于文章数量”。她鼓励大家多去尝试,和她同一届的本土博士毕业生目前已有十余名在海外就职。
最后关于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管理自己时间的问题,徐倩和金雁南都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徐倩建议通过主动和导师安排常规见面、重要会议投稿来督促自己提高发文效率;金雁南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不要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做到学习休息两不误”。徐倩还为大家分享了自己收集的班级同学的时间安排和规划,使在场同学收获颇多。
最后是Q&A环节。有同学提问关于导师选择的注意事项,徐倩建议硕博同学和心仪导师带的博士多交流,判断双方性格是否适合,她还把导师粗略地分为霸道总裁型、放养型和折衷型,认为选取合适自己的导师最重要。“另外在研一研二的时候可以多接触系里的老师,参加讨论班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机会。”
关于博士毕业就业形势的疑虑,她们认为除了高校,业界也有不小的需求,比如研究院、行政机关、高科技公司等等。最后,关于读博士的能力要求,她们鼓励同学们珍惜学习时间和机会,为科研梦想努力。
交流会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硕博教育中心的谢颖老师特地为嘉宾送上了精美的礼品表达感谢。两位博士校友严谨活泼的学术气息和细致真诚的交流分享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表示在交流会中体验到了学术的魅力与过程的不易,收获了很多关于生涯规划、时间管理、论文写作和发表的经验和建议,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决心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