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BA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校友访谈】李坚之:昌昌伟业 盛世天下

   2019-12-23 光华管理学院2430
导读

专访北大光华EMBA校友、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坚之万里晴空下,大棚顶上黝黑的太阳能电池板贪婪地吮吸着

——专访北大光华EMBA校友、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坚之



万里晴空下,大棚顶上黝黑的太阳能电池板贪婪地吮吸着大自然馈赠的能量。而凉爽湿润的大棚里瓜果满架,绿油油的菜畦盛满朝气,其间劳作的人们忙忙碌碌却又满脸欣慰。上面发电,下面种植,既抓农业生产,又搞农业观光,将靠天吃饭的农民推动成为拿工资的产业工人……

2016年7月19日上午,深入宁夏调研考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走进了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盛日电”)的农业科技大棚,在与贫困户详谈之后,习总书记向园区负责人传达了对光伏农业模式的肯定并叮嘱道:“企业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习总书记的话萦绕在李坚之的耳畔和心畔。早在习总书记点赞之前,作为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坚之就以此为纲,带领着昌盛日电掀起了科技反哺农业的全国大潮。

迄今为止,昌盛日电在包括山东、云南、浙江、四川、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二十余个省份建立了光伏农业园区,这种先进的农业模式更是发展到了寸土寸金的北京,为京城增添了一抹喜人的绿意。

阳光启程,守正出奇

2011年对于李坚之来说是不凡的一年,这一年他选择辞去公职下海创业。在这之前,李坚之是一名两次荣立三等功、获得全国火炬计划工作先进个人的优秀科研工作管理者。因为工作的缘故,李坚之每年都要下基层,实地考察数百家企业。因此而积累了不少经验的李坚之决定下海一搏:“我觉得自己对产业的理解挺深的,所以想去试一试。”

2011年,受欧债危机和经济下滑的影响,以组件制造出口为主的中国光伏行业迎来一场巨大的危机,青岛市一家以光伏组件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在大环境下经营艰难。而李坚之却在深入分析和调研后依旧觉得新能源行业充满前景,重新组建并成立了昌盛日电。

昌盛日电刚刚起步的两年正值光伏产业的寒冬期,李坚之敏锐地发觉企业不能再单一地做光伏设备制造商,而是要朝着太阳能光伏综合利用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角色迈进。而且相比传统光伏发电站的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李坚之就倡导“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方式,这样不仅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发电量,同时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输送中的损耗问题。这些举措对于昌盛日电来说意义非凡,使其在“寒冬”中依旧能够独善其身,夯实了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石。

对东部地区的实地测评考察促使李坚之和他的团队提出了将光伏发电应用于企业屋顶的创意。屋顶进行太阳能发电,屋里的工业生产可以就近使用。很快,昌盛日电的创意发电造福了大量的企业。“全山东90%的太阳能屋顶是我们做的,包括海尔、海信这些知名企业的屋顶都是由我们负责的,”李坚之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

砥砺前行,造血扶贫

随着昌盛日电在光伏产业领域的深耕,李坚之也在考虑光伏产业的跨界联合发展。而新农业正符合他的要求:国家支持、利国利民、前途无量。而且光伏发电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弊端随着昌盛日电市场合作伙伴的增多也很快暴露出来。“将光伏做到屋顶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屋顶结构的影响,光伏板又比较重,要是加多了,屋顶被压塌的危险就很高了,所以很多企业的屋顶不能百分之百利用,甚至有很多屋顶用不起来。”李坚之和他的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光伏发电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已经缺乏发展空间,于是将目光转移到了农村。

在李坚之看来,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充满了商机:“山东省的大棚农业很发达,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搞一种模式,顶上发电,底下搞农业,既不改变农业的性质还能发电,两不误。”2011年底,公司开始“光伏+农业”的探索和实践,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流转出来,在农业大棚棚顶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建成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实现“棚上发电、棚下种植”。一方面,开展双玻晶硅电池组件的研制,即满足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又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地域、光照条件、种植品种等条件设计研发多种棚型,在棚内选育适合生长的作物品种,形成了以蔬菜、茶叶、苗木、食用菌为核心的四大农产品产业链。实现了光伏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基于该模式的成功建立,公司于2014年开始在全国各省布局光伏农业项目。

光伏农业的创新概念优化了农村的经济生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一轮农村的经济模式升级换代,真正切实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李坚之对光伏农业背后的逻辑进行了一个阐释,昌盛日电建立光伏农业园的用地是向农民租的,农民会有一笔土地租金收入。成立一个这么大的农业园区又产生了很大的用工需求,很多农民将不需要出去打工,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背井离乡的苦恼。“在外地做农民工,一年挣的钱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李坚之说道,“光伏农业园一建就不一样了——农民不仅有工作,获得了工资,也获得了尊严。因为在外务工时农民是弱势群体,而留在本地工作,他们有了主人的感觉。”

光伏农业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长期无法打破的农村小院的住户模式,根源在于生产工具私有化。光伏农业园的生产中提供统一工具,鼓励农民到农场上去,享受优越的硬件配备和生产工具。统一建设的硬件配套和生活基础设施,也带动着农村基础建设清洁化:集中供暖减少了煤炭燃烧,而污水集中处理势必优化生态环境。李坚之一针见血地指出:“外国和中国的差距不是在城市硬件上,而是在农村。”

习主席在宁夏的科技大棚里参观时遇到的正在劳作的农民万军道出了众多乡亲们的心声,“我们是多么幸运,搭上了昌盛日电的产业扶贫,手头一下宽裕了!”尽管家中老人年迈,爱人残疾,但万军目前每月几千块的收入让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他长舒了一口气,而像万军这样受益于昌盛日电银川永宁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农民数以千计。

征途无限,光华相伴

从2009年创办到现在,作为一家新能源领域的民营企业,短短几年间,昌盛日电已经成长为一家百亿级的公司,并成功探索出集新能源综合应用、造血式扶贫、农业“创新、创业、创客”以及农业全产业链经营的全新产业模式。

拔得2015年新能源领域内新三板企业头筹,被习主席亲自点赞,被全国作为模范企业来学习……昌盛日电靠实力发展成为光伏产业的领跑者,但作为企业带头人的李坚之却不敢过于张扬:“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多,我们希望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社区农业,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实现国家、企业、农民三赢。”

为了更好地带领企业前进,李坚之特别注重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和沉淀。“昌盛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加强管理是必修课,集团也在不断的向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好的做法。” 李坚之诚恳地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形式的管理,其出发点和着力点都是以创造客户价值为目标和前提的,凡是不创造客户价值的管理都是无效的。”

为了更为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2012年,年近五十的李坚之选择重回校园,来到北大光华EMBA深造。而这次的采访也正好赶在他作为优秀学长回校为2016级新生做开学演讲时。对于三年的光华生涯,李坚之的话语里充满感激。他说,“正是在北大求学期间,昌盛日电的业绩有了快速的增长,企业规模从刚入学时的四五个亿增长到如今的近百亿。在光华的三年,我也实现了学识与心智的同步提高、个人和企业的同步成长。”以光华所学为给养,李坚之必将带领昌盛日电开启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未来,继续领跑光伏产业。

当被问及未来的产业计划,李坚之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第一是要建好园区,搭建平台,第二是要做好农业实体,不光顾及光伏还要加强农业。”一旦累积了足够的标准化生产土地和生产数额,昌盛日电将要发展物流运输行业并谋求一定的话语权,建设和优化整个光伏农业的产业链。

李坚之始终相信,如果能够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树立行业领导者,稳定农业的市场和资本流动,农业的未来发展将不可小觑。“人们总说农业的方式不挣钱,”李坚之笑着说,“我看未必。”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hineseemba.cn/news/show.php?itemid=7569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金秋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6041510号-4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