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冠肺炎病例增加,包括医疗设施、物资人员等医疗供需备受关注,实际上,大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小到每家每户的饮食安排,处理好供需矛盾是全社会面临的共性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院长陈方若教授,提出以供应链思维应对疫情及即将来临的疫后经济复苏。
“供应链是分工和协调的一个主体,它的有效性决定了供给的数量、质量、种类和响应速度,在解决各种供需矛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不论是应对各种天灾人祸引发的供需矛盾,还是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性的供需矛盾,我们都一定要有正确的供应链思维。”陈方若教授说。
具体而言,供应链思维需要考虑需求的不确定性、需求信号的扭曲、生产和物流效率、安全库存的布局、供给风险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等。陈教授举例说,此前一家呼吸机生产企业因一个小小零件缺货,令整条供应链停产,可见找出最薄弱环节,加强安全库存、储备供应商等才能降低供应链风险。“每家企业不仅要有风险意识,更要有供应链意识。换句话说,每一位企业家不仅要有企业‘小家’意识,把自己的企业管好,而且还要有供应链‘大家’意识,才能站稳脚跟。”
供应链管理模式也至关重要。陈方若教授解释,正常经济环境下,各自独立、分散式管理,各成员负责自己的业务并且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由订单需求拉动上游生产的模式由市场驱动管理,竞争激励,整体效益不断改进。但市场原始需求信号经多级传递,其间各级成员自身利益驱使,往往使得上游成员获得的市场信号严重偏离,加剧供需不平衡。非常时期,就需要另一种集中模式来管理供应链,如由医院、医护、药品、器械及各级供应商组成的此次新冠肺炎防控医疗供应链,由政府出面,选择若干条医疗供应链并进行全面接管,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满足所有的相关防治需求,这是最优选择。
“疫情防控也是供需匹配的过程,一方面发现需求(如药物、器械、病床或隔离病房等),另一方面寻找供应以及背后的供应链,但这一过程中疫情防控双方都在动态变化,因此匹配要越快越好。一旦所有的需求都被满足了,再也没有新的需求了,我们才可以说疫情防控结束了。”由此陈方若教授提出建议:建立全国联网传染病监测消除多级汇报,避免信号的扭曲;建立国家战略物资安全库存,储备适当的战略性物资;建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指挥中心,了解供应链潜在成员企业的分布及产品产能,集中统筹管理复杂供应链。
针对生产力恢复,陈方若教授也提出供应链思维视角下的展望和思考。他提醒企业,应做好理性需求预测,疫后反弹情况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当前复工是为了疫后需求的准备;面对受到影响的有限人力资源,应有瓶颈意识,把优质人力资源分配到瓶颈环节;认识企业内外部风险,特别是密切关注终极市场情况来权衡决策,提前发现潜在风险点做好预案。
“人类与瘟疫的斗争自古就有。每一次疫情的到来既是一种不幸,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这些思考能够激发大家梳理供应链思维,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和各行业的发展、以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陈方若说。
疫情发生之后,许多社会精英忧国忧民,他们纷纷发表言论,指出问题,建言献策。不同于已有的宏观或微观层面的论述,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若干行业的影响分析》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灾情的影响,即从行业的角度,审视新冠病毒对若干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相信这种行业中观的视角一定有益于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了解行业之间的不同,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同时也有益于企业家明晰本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准方向,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
来源:上海交大安泰MBA